澳门教育十年:多元办学 小中求优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2-25
澳门也许是世界上学校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二十九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中小学八十所,不少学校还设有分校;高等院校十所,校园可谓星罗棋布。澳门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地区。回归十年来,澳门教育伴随特区的快速发展也取得骄人成绩。
十五年免费教育也是民生工程
今年十一月中旬,行政长官何厚铧为占地六千多平方米、楼高六层的教业中学新校舍揭幕。这所由政府资助、社会各界支持而建成的学校成为澳门校舍的新样板。
澳门学校多、规模小有其历史原因。以前由于澳葡政府对平民教育不重视,设立的学校少,澳门各宗教组织、社会团体及热心人士纷纷开办学校,条件参差不齐。不少学校设在楼房里,没有操场,学生活动场所十分缺乏。另外由于澳门寸土寸金,即便大学也很“袖珍”,难怪不少内地学生感慨澳门的大学还不如自己就读的中学大。
为改善办学条件,仅基础教育方面,特区政府近十年共完成十三个新批建校项目,同时投放资源资助学校扩建或重建现有校舍,共完成三十八项扩建或重建工程。
二00七年,澳门完成了由十年免费教育向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升级”,即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完全免费。同时,特区政府为每名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投入由回归时约六千五百澳门元,今年增加到一万六千元,是原来的二点五倍。
澳门成为两岸四地首个提供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地区,这在发达国家也不多见。
澳门中华教育会会长李沛霖认为,实施免费教育让所有适龄人士享有受教育机会,同时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既发展了教育,又改善了民生。
“多元化”助力素质教育
澳门作为东西文化交汇之城,教育发展也呈现多元化格局,显得“五彩缤纷”。众多学校有公立的,更多是私立的。私立学校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组织、社会团体及个人创办的,甚至教会学校也有不同教派之分。澳门的学校教育理念、教材、课程甚至每节课的时间都不尽相同,各有特色。
澳门教育融汇“三文四语”,即中文、英文、葡文,普通话、广东话、英语和葡语。澳门唯一一所葡文学校以葡文教育见长,公立的中葡学校则兼顾中葡文,一些教会学校英文教育水准较高。不过无论哪类学校,回归以来都越来越重视普通话教学,濠江中学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普通话授课。
作为澳门最大的教师团体,澳门中华教育会地位举足轻重。会长李沛霖说,教育关键在教师。回归十年来特区政府投入很多资源支持老师培训进修,还推动小班化教学,使教师有更多精力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都可圈可点。
李沛霖认为,澳门教育“多元办学,多元发展”的格局,加上不少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条龙”办学,使学生减少了升学和应试教育压力,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空间。澳门中学生在高手如云的“世界青少年机械人世界杯大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就是例证。
澳门高校受内地生青睐
澳门虽然早在一五九四年就创办了远东第一所西式大学──澳门圣保禄学院,但直到一九八一年,澳门大学的前身——东亚大学创立,澳门才有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回归十年,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教学设施不断改善,规模得以扩大。目前澳门共十所高校,注册学生三万余人。澳门高校也得到内地学生的认可,就读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旅游学院、公开大学的内地学生逐年增加,有的高校内地生超过学生总数的一半。
特区政府还通过大专助学金、利息补助贷款计划等鼓励更多本地学生继续升读高等教育。
今年六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横琴岛的约一点一平方公里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该校区比澳门大学现有校区大几倍,将通过地下隧道与澳门凼仔相连,远期可容纳一万名学生。澳大校长赵伟承诺,一定会借助横琴新校区的优越条件将澳大打造成一流大学,提升澳门高等教育水准。
青少年教育面临新挑战
李沛霖表示,回归后澳门教育界“爱国爱澳”教育的氛围更浓了。澳门人素有“爱国爱澳”传统,回归后,各间学校都更注重让学生了解内地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法》教育也纳入了学校课程。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内地参观、军训,不少高中学生的毕业旅行都以北京为目的地。
澳门中华教育会每年还承担组织“中华文化常识达标考试”。这项面向十六岁以上人士开放的考试包含九百多条国情、文化、历史、地理等内容,深受澳门当地人欢迎,每年都有二、三千人参加考试。
对于澳门青少年教育面临的挑战,李沛霖认为,除了社会“功利主义”抬头,及资讯发达带来的负面信息增多,对青少年不良诱惑加大等共性问题外,澳门还面临博彩业快速发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他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成长,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精神在澳门这块“莲花宝地”传承下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