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加拿大 >> 加拿大移民生活(二级菜单移民生活) >> 购物的快乐和经验教训

购物的快乐和经验教训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2-23

  大部分女人都喜欢shopping,而大部分男人不喜欢shopping,喜欢shopping的人有的是真shopping,有的只是喜欢逛商场,东看看西瞧瞧,试试这试试那,什么东西都不买也很开心,这是女人的快乐,很多男人不理解。在中国时我就很喜欢shopping,而先生觉得shopping很累人,每次逛商场我们都是先找卖鞋的地方,因为卖鞋的地方一般有凳子坐,让他坐在那里打瞌睡等我,我逛好了再叫他。我和先生在逛商场方面唯一的共同爱好就是逛卖电视机的商店或柜台,每次逛商场都会去看最新款的电视机、降价的电视机,没有购买计划也照看不误,两人常常穷开心地幻想一下:等有钱了就来买这个。常常是有钱了也出了更好的,所以总能穷开心地幻想。其实并不是真没钱买而是舍不得花那个钱赶时髦,说明shopping的快乐不在于是否真要买东西,而在于逛、看,男人也并不是不喜欢逛,只是和女人看的东西不同。

  我觉得喜欢shopping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特别喜欢买的东西,我年轻时最喜欢买胸花和头饰,后来喜欢买皮鞋。其实我最不喜欢穿皮鞋,最喜欢穿拖鞋,其次是穿运动鞋,但在中国时穿拖鞋和运动鞋的机会是在太少,因为总要穿套装、裙子,也就不得不穿皮鞋,而皮鞋硌脚的多合脚的少,所以就不断地买,买了一大堆也没几双合脚。有次去上海出差,临行前先生特意叮嘱说买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再买鞋,因为你的鞋实在太多了。但还没到家就很内疚地告诉他我还是买了一双鞋,我有买鞋的需要和冲动。出国前丢掉5麻袋鞋,都是我的,每人还带来8双鞋。说明喜欢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让我特别开心的是在加拿大可以不穿皮鞋,我的工作穿运动鞋最合适,2~3双鞋已经足够,也就不需要不断地买鞋了。

  我把喜欢shopping的人分成常规型和间歇型,常规型的人一年到头都喜欢shopping,总是不断地shopping一些东西回家,间歇型的人一般喜欢在大降价、节假日突击性地shopping,在国内时我是常规型加间歇型,周末不加班时一定会去逛商场,或多或少总要买点东西回家,所以家里“垃圾”很多,而遇上大降价时就会狠狠地shopping一把。比如有一次鄂尔多斯羊绒衫降价,平时最便宜一件也要¥500多,那次降到¥380/件,我毫不犹豫一口气就买了5件(我自己两件,先生、父母各一件),一下就花了近¥2000。可见间歇型shopping的消费也是很可观的。来加拿大后因时间、交通问题的限制我无法成为常规型而只能是间歇型,但消费起来跟在中国时相比并没逊色多少,先生也因为我的英文实在太烂和不会开车而对shopping改变了一些观念和行为。

  刚到加拿大时买东西都要乘6,觉得什么东西都贵,加上没有收入,根本就不敢消费,除了购买必需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其余的商品都不看,免得钩起购买欲望。先生找到工作后全家开始提高生活水平,开始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东西,但那时信息不灵通,看不到降价广告,又没有车,shopping其实是苦中作乐,但一家人也其乐融融。比如我们买电视机,先生在免费的英文报纸(那时还没有免费的中文报纸)上看到Markham的HWY 7/Woodbine附近的一家商店在降价,实际上就是Costco旁边,报纸上画的地图商店离Steeles很近,不到一个Block。那时我们住在Steeles/Warden附近,我们只有一张Toronto的地图,没有Markham的地图,先生就从报纸上提供的地图来判断距离,觉得很近,走点路、散散步就到了(当时我们也不知道Markham是否有公交车和怎么坐)。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中午走路去买电视机,但边走边看路边的门牌号码感到路途似乎不近,先生没想到Markham的一个Block与Scarborough的一个Block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于是他打退堂鼓了,想打道回府,我想既然都开了头就坚持走吧,总会走到的。那次我们买了一台27寸的电视机和一台微波炉,花了$900多,另外花$30让商家送货。如果我们早知道路途那么遥远根本就不会去,还真是无知才无畏。

  那时我们常去位于Steeles/Don Mills的Sears淘宝,因为免费的英文报纸上总有它的降价广告,这是我们获得商品降价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房东从来不会给我们看那些免费的降价广告,直到我们自己买了房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降价信息、广告会免费定时送到各个住户。这家商店的商品品牌和质量属于中档,很多商品都是Sears和The Bay的断码或换季转到这里降价卖,比如我先生那时就买了一双加拿大出产、全手工制造、皮质很柔软的皮鞋,才$20多。因为信息不通和缺乏经验,那时我们买了一些质量不错但不太实惠、也不算便宜、搁在现在根本就不会买的“便宜货”。比如我们$270多(税前)买了一台有打印、复印、扫描、传真四种功能的喷墨打印机,还在Sales的劝说下花$100多买了3年的保修,事实证明这$100多的保修很多余。我们买冰箱时也买了保修,无疑也是多余的。经过几次教训和锻炼后我们的抗劝说能力增强,买任何东西都不买保修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圣诞节Boxing Day我们在The Bay给先生买了一件从$599降到$399的羽绒衣,虽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是先生在加拿大买的最贵的衣服。第一个圣诞节我们没有买任何大件就shopping了$600多,而且从第一个Boxing Day到现在我们每年Boxing Day都会去shopping,从没间断。

  在加拿大第一次Ware House型的消费是在2002年夏天,但那时还不知道Ware House这个词。先生上班附近的一家鞋业公司关门之前在公司附近的草地上支起了一个大帐篷,所有的鞋一律$19.99,很多是Nike、Adidas的鞋,还有一些衣服,我去了1次,先生去了3次,买了$700多的鞋和衣服,大儿子不到半年穿一双鞋,穿了3年多才需要再买鞋,我那次买的鞋到现在还穿在脚上。那以后在加拿大我还真没看到有这么便宜、颜色和款式都还不错的Nike、Adidas的鞋,所以这种间歇型的疯狂消费常常能省钱,也因此我们来加拿大后主要就是这种类型的消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家的壁橱曾经堆满了降价卫生纸、降价大米、降价菜油、各类降价饮料等等家庭消耗较大、保质期较长的物质。后来觉得各类物质反正总是循环降价,就在物质即将用完之前关注降价广告,如果用完了还没降价就少量地买一点,等到降价时再多买一点,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大量囤积降价品。

  来加拿大后慢慢培养了一个习惯,凡要买什么东西都首先找降价品,因为加拿大的商品降价是真降价,商品质量不会因为降价而有什么差异,那干嘛不在商品降价时买呢?这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训。小儿子出生前我们准备买个能睡能坐的童车,在一个专卖降价商品的商店我们一眼就看中了一辆各方面都非常好的童车(商店里只有两辆),价格是$120。我们左看右看都觉得很满意,于是就推着去交款。可是在去交款的路上先生觉得童车走得不是很平稳,有很轻微的咯噔咯噔声,这个声我是感觉不到的,但先生觉得问题很严重,这样的不平稳会造成孩子脑震荡的。先生这么爱孩子我无话可说,如果我坚持要买他会觉得买了个次品不舒服。于是他把车放回去了,刚放回去就被人拿走了,看来还是有真识货的人。后来在Sears看到这种车正常的价格是$279.99,推起来也差不多,这才知道那部童车是多么便宜我们却错过了机会,再去那家商店看已经没有了,也不会再有,于是我们花$279.99加税买下这款童车。再后来真正用这部童车推儿子外出时,发现童车本身的那点咯噔咯噔声与路上的坎坷不平颠簸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孩子也不会因为那点颠簸而脑震荡,这件事先生只有两个字:后悔。

  最开心、过瘾的shopping经历是去美国的Outlet Mall,品牌好,东西便宜,款式、颜色应有尽有,很适合我这类没钱还要讲究品牌和质量的人,里面的大众名牌也适合我们这类中产阶级消费。Outlet Mall对于我这种间歇型shopping类型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乐园,所以先生不准我用信用卡来控制消费,其实先生和我一样(甚至比我还严重)控制不了那种shopping欲望。

  我们2006年3月March Break时全家参团去奥南多的迪斯尼旅游,行程表中写明了在奥南多的最后一天下午有3个小时是去Outlet Mall shopping,但我没看到,先生看到了也故意不告诉我,我就只是准备了旅游的开销而没有shopping的计划。好在我准备比较充分,到了Outlet Mall时还有点钱shopping。吃晚餐和shopping的时间一共3小时,导游一说解散全团一哄而散,都跑去shopping了,就剩我们一家四口和导游司机在Food Court吃晚餐,因为先生说绝不能因为shopping而饿着孩子,必须全家吃完饭之后再去shopping,尽管我心急如焚也没辙。于是我们一家慢慢吃完饭(小儿子吃饭特慢)、上好厕所,先生才不急不慢地说我们去shopping吧。我一听赶紧说:我们也没时间逛了,就直接去Nike和Adidas专卖店吧。因为大儿子准备暑假回国,我的两个妹妹想要运动鞋,我不趁这个机会买在多伦多买要多花很多钱,所以我责备先生太不想事。在Adidas专卖店我给两个妹妹各买了一双运动鞋,$32美元/双,上税后(美国只有一个税)才$34多/双,大儿子和小儿子各买一双鞋。在Nike专卖店我俩算了一下还剩两天,留出饭钱其余全部shopping,于是两个儿子又各买一双鞋,大儿子买了几件T恤,先生买了一双鞋,本来我准备买一双,但因没钱了只好放弃。当看到我们一家提着体积庞大的7双鞋出现时全团的人都惊叹:买这么多东西啊!我们家shopping的时间最短,shopping的东西还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大儿子的那双Nike鞋,$49.99,回到多伦多同学都以为需要$199.99,穿着回国时很多人都问他鞋在哪里买的,可见美国的鞋很漂亮还便宜。后来过海关到免税商店时想买东西也没钱了,剩下的最后一点钱买了两只LANCOME的补水Mask,$21/支,不用上税,算是对我在Outlet Mall没卖一分钱东西的一点补偿。这种事经常发生,买到没钱回家可能我都没有一分钱东西,先生说我享受了shopping的快乐,而他们不觉得shopping快乐,也就只好勉为其难享受一下shopping的成果。

  去Outlet Mall Shopping额度最大、采购量最多的一次就是为回国做准备的那一次,因事先不好计算要用多少钱,那次就只带了一点吃饭的零钱,其余都是刷信用卡。那次鞋就买了20多双,一般$20多就已经比多伦多$50多的要好很多,GAP的T恤只要几块钱一件,这在多伦多是无法想象的。因事先已经开好采购清单,按单采购还是比较快的,从每家商店出来都是大包小包提一大堆,必须先放到车上再进另一家商店。过海关时海关官员问我们去美国干什么,我们很老实地说我们是去shopping,官员笑了笑就让我们过去了。大概觉得去shopping很正常,不shopping才不正常,也就没啰嗦什么。

  在北京秀水街shopping我们几乎买到弹尽粮绝。北京秀水街是便宜名牌集聚地,只要识货就能买到质量很不错的商品。据说外商一般每次的订单数量不多,为了降低成本,中国的厂家一般都会多生产一些,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通过网络或秀水街这些渠道销售。我的朋友是一家美国公司中国分公司的高管,美国总公司来人时她总是陪他们去秀水街shopping,她还曾因告诉美国同事价钱而被小商铺的售货员骂为“卖国贼”。她说很多使馆参赞夫人都喜欢去秀水街shopping,所以她带我们去逛秀水街,建议我们买点东西。回中国之前我就要母亲寄点人民币到朋友处,以便我们在北京有钱用,但朋友不肯告诉我她的邮政信箱,说在北京她给我钱用,这样我们身上就只有还是2000年来加拿大时剩下的几百元和大儿子2006年回国时带回加拿大的几百元人民币,加起来不足¥1000。在北京的开销和回长沙的火车票(¥500多/张)都是朋友掏腰包。我们在秀水街给先生买了几件棉布衬衣、棉T恤,大约¥70/件,给小儿子买了几件棉纱毛衣,大约¥40/件,在先生的坚持下给他买了两件布夹克,因为只要¥100~¥120/件,而美国的Outlet Mall同样的衣服要$100多美元,这样的诱惑先生怎么抵抗得了,所以我们买得身上只剩¥100元回长沙,而这次我又是享受了shopping的快乐,没有享受一分钱shopping的成果。朋友送我们上火车时列车员看了看小儿子,说等火车开车后来量一量他的身高,看是否要补票。我不好意思地说:要补票啊?我身上都没钱了。朋友把我拖进车厢,拿出¥300元给我:你别出洋相了,拿着这点钱补票,然后一家人晚上去餐厅好好吃一顿。先生很不好意思:我们跑到你这里打劫来了。后来列车员没来找我们补票,不知是忘记了还是同情我们身上没钱,总之我们遇到好心人了。

  我妹妹喜欢网上购物,所以在中国时我在“淘宝”网买了很多漂亮的唐装,非常便宜,短袖衬衣大约¥30/件,长袖衬衣大约¥50/件,薄棉袄¥100多/件。回中国时满满4个箱子,回加拿大时满满3个箱子加2个编织袋,绝大部分是穿的东西。

  来加拿大后深感赚钱难、攒钱更难,所以不能再像在中国时那样随意shopping,我们的shopping一般都是理性的,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shopping原则,先生的原则是“精品战略”,宁缺勿滥。虽然有时会显得很疯狂,但都是在自己喜欢的品牌、需要的东西降价时疯狂一下。因为我们觉得在国外品牌是质量的保证,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卫生纸我们都只会买几个好品牌,因为灰尘少、弹性好。我在Zellers给小儿子买的运动鞋也要$20左右,穿2个月就开裂了,但在美国化$ 20左右美元买的Nike鞋穿1年还没开裂。第一次买房后买的胶合板便宜家具,搬几次就会散架,凑合着过了几年。第二次买房后我们不想再凑合,特意多贷款1万买家具,我和先生都喜欢有质感、很厚重的实木家具,而这样的家具便宜不了,所以1万块钱也买不了多少东西,按先生的“精品战略”思想,我们就在重点的空间里买自己喜欢的家具,其余不重点地空间就用一些旧家具先凑合,以后有钱或遇到降价再慢慢买。我们的重点空间是客厅、餐厅、主卧室,所以我们的客厅里买了一个皮沙发加茶几,餐厅里买了一个樱桃木的大餐桌加餐柜,主卧室里买的樱桃木的6件套。我们第一次买房没概念,第二次买房的一个原则就是买那个区域里最差的房,如果最差的房我们都能看上,这个区就不会差。买照相机、电视机等电器产品我们只会选择大商场或大连锁店和口碑好的名牌,因为不仅质量有保证,退货也爽快。家里4台电脑,两台在华人商店买的,两台在大连锁店降价时买的,华人商店买的便宜,但总烧电源,电源都换了几个,大连锁店降价时也不贵,用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刚来加拿大时喜欢逛Yard Sale,买到一些便宜货也买了一些垃圾,总的感觉是搬家的Yard Sale比较便宜,东西比较多、实用。我曾经$5买一件新的牛仔夹克,$5买一个电饭煲,几乎是新的孕妇裙$1/件,$15买了一辆自行车(赛车型的)。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上网看旧货市场信息,感觉价格不便宜。我家旧的电暖器是吹热风出来的那种,$19.99买的,风扇声音很大,就想换一个,朋友说在网上$13买了一台电暖器,觉得很便宜,建议我上网看看,我一看吓一跳,朋友买的电暖器也是吹热风的,商店里$19.99就可以买,她$13买个旧的还以为便宜,真是糊涂!早知她要这种类型的电暖器,我送给她不就得了。后来我在Costco不到$100买了一个没声音、节能的电暖器,比那些网上的旧货还便宜。另一次想买个鞋架,先上网看了看,选中一个离家近、开价$14的,联系后去卖家看货,看后大失所望,那么一个最简单、显得很旧的白色金属鞋架,居然开价$14,商店里买新的才$16,我最后在商店$19.99买了一个比较漂亮的鞋架。有了这两次经历我再也不想浪费时间上网去淘旧货,我自己不要的旧货都是送人,谁需要谁拿走,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旧货还开那么高的价。

  在加拿大我们需要做个理性的消费者,多看、多问、多收集一点资料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只要不是生活急需品,就先看看广告、上网查一查,总能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价格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外短期不会用、可有可无的东西最好不要买,以免造成浪费。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