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美国人眼中的早期中国留学人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2-21
1872年9月,在容闳等人的催动和运作下,中国第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詹天佑、蔡绍基等第一批30名留美幼童到达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当天就住进了九层楼高的“皇宫大饭堂”——当时旧金山最高的建筑。对于他们的到来,《纽约时报》刊发了一则题为《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消息,具体内容如下:
旧金山,9月13日电:
昨天到达这里的30名清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是很勤奋和很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美,要比任何在这之前曾到美国访问的清国人都好看得多。有3名身为清国官员的教师陪同着他们。
大清国政府播出了100万美元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清国政府还计划每年送出30名学生到美国学习。这批来此接受教育的清国女子和绅士们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先前清国学生在美国时曾受到基督教的熏染,所以这次将会在这批学生中严格传授孔子思想,让他们信仰儒教。另外“四书五经”和康熙皇帝制定的律令也将是他们常规课程的组成部分。
在这篇报道中,美国人看到了中国早期留学生俊逸的外表,获悉了当时留美幼童的大致计划,还对信仰问题进行了叙述,并涉及到在美国的中文学习问题。总体来看,这篇报道的语调是欣慰而轻快的,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幼童到来深受欢迎。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的俊朗和中国人的温和,让记者一不留神看走了眼,没有意识到这些留美幼童是清一色的辫子少年,压根没有一个“清国女子”。
随后几年,三批九十名幼童纷沓而来。到1881年,基于各种历史因素,清政府勒令幼童归国,大清幼童留美教育事业夭折。在这沉郁的时刻里,以耶鲁大学长朴德(Noah Porter)为首的众多美国知名人士联名上书清朝总理衙门,欲挽留尚未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其文如下:
“总理衙门”(即外务部)鉴:
予等与贵国留美学生之关系,或师或友,或则为其保人。今闻其将被召回国,且闻贵国政府即欲解散留学事务所。予等咸规规自失,且为贵国忧之。今请以某等观察所及,及得之外界评论者,为贵衙门一陈之。
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即文学、品行、技术以及平日与美人往来一切之交际,亦咸能令人满意,无间言。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其礼貌之周至,持躬之谦抑,尤为外人所乐道。职是之故,贵国学生,无论在校内肄业,或赴乡村游历,所至之处,咸受美人之欢迎,而引为良友。凡此诸生言行之尽善尽美,实不愧为大国国民之代表,足为贵国增荣誉也。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能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与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学生既有此良好之行为,遂亦收良好之效果,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于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减,而美国国人对华之感情,已日趋于欢洽之地位。今乃忽有召令回国之举,不亦重可惜耶!夫在学生方面,今日正为最关重要时期。曩之所受者,犹不过为预备教育,今则将进而求学问之精华矣!譬之于物,学生,犹树也。教育学生之人,犹农也。农人之辛勤灌溉,胼手胝足,固将以求后日之收获。今学生如树木之久管灌溉培养,发芽滋长,行且开花结果矣。顾于摧残于一日而尽弃前功耶!
至某等授予贵国学生之学问,与授予敝国学生者,不少异,绝无歧视之心。某等因身为师保,故常请贵国所派之监督或其代表,来校参观,使其恍然于某等教授中国学生之方法。惜贵国所派之监督,轻视其事,每遇此种邀请,或不亲临,或竟无代表派来也。贵衙门须知此等学生,乃当日由贵政府请求美国国务卿,特别咨送至予等学校中,欲其学习美国之语言文字学术技艺,以及善良之礼俗,以冀将来有益于祖国。今学生于科学文艺等,皆未受有完全教育,是所学未成,予等对于贵国之责任,犹未尽也。乃贵政府不加详细调查,亦无正式照会,遽由予等校中,召之返国,此等举动,于贵国国体,无乃有亏乎?
某等对于贵国,固深望其日跻富强,即美国国人平日待遇贵国学生,亦未尝失礼。贵政府乃出此种态度,以为酬报,揆之情理,亦当有所不安!至于他人之造谣诬蔑,谓中国学生在校中肄业,未得其益,反受其损等言,此则某等绝对不能承认,何也?苟所谓无益有损者,指其荒芜中学而言,则某等固不任咎,以某等对于此事,从未负丝毫职务也。况贵国政府当日派送学生来美时,原期其得受美国教育,岂欲其缘木求鱼,至美国以习中学?今某等所希望之教育,虽未告成,然已大有机会,可竟全功。当此事业未竟功过未定之日,乃预作种种谣言以为诬蔑,是亦某等所不乐闻也。某等因对于素所敬爱之贵国学生,见其忽受此极大之损失,既不能不代为戚戚。且敝国无端蒙此教育不良之恶名,遂使美利坚大国之名誉,亦受莫大之影响,此某等所以不能安缄默也!
愿贵衙门三复此言,于未解散留学事务所(译者按:即“幼童出洋肄业局”)之前,简派诚实可特声望素著之人,将此关于学生智育德育上诬蔑之言,更从实地调查,以期水落石出,则幸甚!幸甚!
且不论当时的留学教育命运,由这恳切言辞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经过近十年的学习生活,这些早期中国留学生已经给熟悉他们的美国人留下了极好且深刻的形象,以致于久久不能忘怀。这种情谊为中国留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中美人民的友好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