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2-16
2009年11月14日参加了由环球爱心教育基金会主办,生报报社承办的“青少年诗歌朗诵决赛和颁奖典礼”,又看了吕增禄先生“17号加油”的“观看诗歌朗诵决赛有感”一文(见下文),勾起了随缘楼主的一些感触。我说过“人生也像一首诗,天天奋斗,串串诗,喜怒哀乐声声唱,悲欢离合幕幕演,能否唱出一个春天,能否创造一个流芳百世的诗篇,就得靠自己和这首诗可以发挥的功能了。黑人领袖,马德路德金的一首“We shall Overcome” 就唱出一位Obama,当了美国黑人总统;一首“满江红”,一句“大江东去”,可以流传几个世纪,就是很好的例子。
延伸阅读>>青少年诗歌朗诵大赛决赛圆满结束 获奖名单
“朗诵”是演绎的一种技巧,不受任何文学题材的限制。“诗歌朗诵”就得符合“诗歌”的格局。有许多人用西方人所谓的“point form” (行列)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意境”(可能作者本身也不叫做“诗”),只是读者称之为“诗”。诗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美”,怒一定符合“诗”的定义。
有的人写“诗”, 作者并没有将之归类为“近体诗”,或某一类的诗,却被他人以“近体诗”的要求大肆批评。这是偏见、偏激。如果标明为“近体诗”,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受人批评,也应该接受。如果散文、故事都可以“朗诵”,最好不加“诗歌”两个字在后头,这样就什麽都可以“朗诵”,也可能会改变评判的评估和看法。
“朗诵”只是诗歌演绎的一种方法。还可以运用其他不同的方法来演绎。有的诗可以高歌一曲,有的需要悲戚哀鸣,有的要含情诉怨,有的可以载歌载舞。诗歌乃是人生体悟的反映,一种艺术,一种美感。诗歌的演绎必须要使听者能领会此诗歌的本质和精神。有的为社会抱不平,为人类呼吁;,有的在启示、在自励、在挖苦、在讽刺;有的要哭,有的要笑,有的要疯、有的要俏;有时像“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无声胜有声”,有此演绎,才能体会得到它的精髓和神韵。人生百态,只有经过沧海桑田,岁月磨练,饱受风霜雨打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说实话,有时也得有思想升华,懂得设么时候哭,设么时候笑的听众才能领会。
艺术的欣赏是主观的;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规范。诗歌,诗歌,诗歌并不是一篇普通而没有韵味的散文,不是“说故事”。 诗歌,诗歌,诗歌就得有音韵的美感,那拍是字韵(文字的本身的腔调),还是声韵 (用音乐谱成的声韵),这是我个人认为最起码的要求,其他的要求不说了。不过,不安牌理出牌的人不少,其大作,是否可以称为“诗”,没有辩论的必要,就像“人权、自由”也没有固定的定义。
我们要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唱童谣还可以,要他们来演绎诗歌,实在是太苛刻了。所以,“青少年诗歌朗诵”也只能当著是文化教育的一项活动,一种精神的鼓励;以后不妨就叫做“朗诵比赛”好了。如果一定要加“诗歌”两字,就得说明设么事“诗歌”。
要普通话非母语、或非教育的主要语言的孩子与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孩子一同比赛,用同一尺寸来量衡,似乎有点欠公平,以后应该分成不同的组别参赛。评判的要求,也应该有别。参赛者也要说明,他演绎的目的在那里,让听众去体会,其目的是否达到。我们的目的在鼓励孩子对中华文化的重视和学习,不能完全带著诗歌艺术欣赏的心情来来量衡,有别于“诗歌朗诵欣赏大会演”。
王燕云及几位朋友提议,不妨来一次“爱心朗诵欣赏大会”。随缘楼主双手赞同。环球爱心教育基金会及对诗歌有兴趣的人士,不妨考虑考虑,筹组一个工作团队,在2010年的元宵节再推出一个名附其实的“爱心朗诵欣赏大会”,环球爱心教育基金会,也可以表扬社区出众的爱心人士,颁发“爱心大使奖”和“爱心盃”大奖,推展爱心教育运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心想帮助的,可以打电话给416-662-6282, 或电邮alexliew_2000@yahoo.ca 给Alex Liew.
《17号加油!》
2009年11月14日观看诗歌朗诵决赛有感
作者:吕增禄
(注:17 号是儿童组获第二名的小女孩,她是获奖者中唯一有残疾的选手。)
在所有进入决赛的孩子们中,
你是那样的普通,
直到那一霎间,
我看到了你的不同。
你步履艰难,
却意志坚定,
羞涩中露出几分淡定,
舞台上的你令人动容。
你在用心朗诵“母亲的爱”,
聼得出台下母亲对你的厚望,
看得到你对母亲的深情,
你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报答恩情。
尽管道路曲折,
面对坎坷人生,
你会像勇士般奋勇前行,
直到成功,直到高峰!
领奖台上你露出笑容,
腼腆之中带着从容,
17号我记住了你,
小姑娘,勇敢前行!祝你成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