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过春节的甘苦经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26
圣诞节前忙着给方方面面的人写贺卡,包括儿子的幼儿园老师。刚把“Merry Christmas”的一个大写M落笔,就听到老公惊叫,“啊呀,她大概是印度锡克教的,应该写‘Happy Holidays’才更稳妥呢!”
这就是美国,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各个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大家的风俗习惯有相似、更有不同。每隔一段时间,你总能在不同的社区或广场遭遇到你并不熟悉的节庆仪式,有些哪怕只是挂一个简单的横幅或标语;而你的朋友中,也总有隔三岔五招呼你品尝老家的节日大餐的。
吃,在很多民族和宗教节日中,总是必不可少的一大庆祝项目,这一点真可谓是“民以食为天”。而中华民族的春节,越来越被西人所熟悉,多多少少要归功于大街小巷泛滥成灾的正宗或不正宗的中餐馆们。从以吃中餐为时髦、喜欢吃中餐,逐渐发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倒不失为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归化工程。连眼下风头正劲的美国电视美女厨师瑞秋·瑞(Richael Ray)的烹饪杂志,都在二月刊上介绍怎么包小馄饨、炸豆腐干,并且在红纸上写个“福”字庆祝春节呢。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反倒没有瑞美女那样的热情和耐心,自然更不比她的专业精神,不过回想每年在海外的春节,倒也离不开吃。记得以往在国内的春节,最害怕看到的就是一大桌子吃不完的菜,无论那是在家里还是饭馆里。可人一远离故土,那副顽固不化的中国胃就做起怪来,那些在国内毫不稀罕的小菜,到了国外都成了万分想念的稀世佳肴。
随着华人的“全球化”现象,我即便旅居遥远清冷的北欧,也能在当地的亚洲超市找到不少中国菜和佐料。到了美国,大型华人超市的规模就更别提了,一头钻将进去,会以为自己身在上海。年关一到,擅于经营的商家更是不失时机地推出受华人宠爱的年货,而我们这些平时做饭总是以简单方便为主的,这时候也不免受气氛的影响,东挑西拣地大肆采购一番。
虽说中国人扎堆的社区或社团会组织些庆祝晚会,大城市的唐人街也有不同规模的庆典甚至游行,但落在偌大个西人世界里,春节毕竟不过是无数少数民族节庆中的一个,虽有特色却也无甚突出,节日气氛自然不能和西方主流节日相提并论,更何况华人上班族们春节并无假期,所以到头来,和亲朋好友聚一聚,撮上一大顿,总归是年度重头娱乐项目。
我们这个小家只有我一个嫡传炎黄子孙,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实在是势单力薄、力不从心,但是叫上一帮子老中老外朋友胡吃海喝地过个中国年的野心可以说年年都有,而且总是极受欢迎。这种饕餮老土行径放在国内,定是要被人耻笑的,有点生活水准的人平时都吃腻了,过节了还这么没品位?可在国外,就不同了,老中们平时总是贪图方便吃西餐,好容易有个机会可以大呛油锅、煎炸暴炒的,岂能错过?而对于像我先生那样身为中餐爱好者的老外们来说,同样是个换换胃口的好机会。因为就在不久前的圣诞节和西元新年期间,他们的口舌和肠胃早就被一成不变的老三篇节日大餐给折磨坏了。而头天做上一大堆,再吃上一周剩菜这样的家庭节日传统好像是全天下充满爱心的妈妈们的通病,也是对本族传统食品一年一度最有力的倒胃大行动。
于是,香喷喷的春节聚餐便借着天时地利人和隆重登场。凭着出国后练就的“三脚猫”厨艺,我家的春节家宴总是靠超市的半成品、各种调料酱汁,以及就地取材本土化了的菜品撑台面。饺子和汤圆当然更是速冻产品,其深刻含义就由我口传普及,而不必通过和面拌馅亲手体验了。唯一算得上正宗的,大概要算清蒸鲜鱼了,而“年年有余”的好彩头和万万不可“阴沟里翻船”的迷信总能唬得餐桌上的老外们一愣一愣地不敢贸然乱动筷。诸如此类的年菜说头常常被从未深究且记忆残缺的我吃得兴起而拿来信口胡诌,不过是饭桌上的余兴节目哈哈一笑而已,而我先生那一款毫不搭调的自创甜点——巧克力冰淇淋+芝麻汤团倒也颇有人缘。
眼看着今年春节又要到了,而我们在新城市安顿了新家没多久,连挤超市的劲头都没有,更别提油烟四起了。好在这里多的是颇具规模的中餐厅,倒是仍然可以呼朋唤友地订上一桌,体会一下人声鼎沸热气腾腾的大食堂气氛。这对于久居海外的中国人来说,又是一幅备感亲切、且值得怀旧和感叹的场面。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