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德国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26

        德国产品的质量世界公认,产品工艺水平高,经久耐用,因而“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德国制造”之所以能享有这一声誉,其庞大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功不可没,因为——

  职业教育备受关注

  德国产品的质量世界公认,由于产品工艺水平高,经久耐用,因而“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这与德国具有众多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密切相关。德国产业工人不仅能够把优美的设计变成精细的产品远销海外,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他们不会因销售对象的不同而放松对质量的控制。因此,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放心地购买德国产品。而正是德国职业教育培育了优秀的产业工人。

  在德国,职业教育受到关注的程度甚至高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究其原因,职业教育不仅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的最新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职业教育,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大学或大专毕业的水平。同时,由于德国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因而德国的大学毕业生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硕士。即便在20.6%的大学毕业生中,也还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德国高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就是说,其学业仍属职业教育范畴。翻开德国联邦政府出版的《德国概况》一书,有这样一段话:“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显然,这里提到的技术力量指的是技术工人、技术员,当然也包括专家。德国走的是一条技术立国的道路,其原料基本依赖进口。但是德国在进口同等数量的原料后,能加工出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产值,这就是德国制造业获得竞争力优势的奥秘。

  正是基于这种国情和竞争意识,形成了职业教育兴盛的整体社会环境和氛围。在德国民众看来,教育目的是为获取一种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向未来就业的阶梯。因此,以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长盛不衰。

  德国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科研成果或智力产品无论怎样杰出,没有动手能力,或没有杰出的职工队伍,就无法形成高效的生产力,形成不了产品,智力产品也就不能转化为财富。或者可能是这样一种情景:科研成果是世界一流的,但由于技术工人的制造水平或工艺跟不上,生产出的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产品无人问津,还是不能增加财富。因此,再好的高等教育,如果没有普通的职业教育为后盾,工艺水平上不去,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在德国人看来,只要大家都敬业,都能完成本职工作,社会就会发展和进步。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和门户之见。同时,德国各种职业间的实际收入差别不大,只要诚实劳动,都会有相应的收入和发展空间。在德国,认真学习一门技能并在社会上立足的氛围甚为浓厚。这也是职业教育能够盛行的重要缘由。

  德国面向中学生的职业教育有两种,一种是二元制职业教育,一种是全日制职业教育。德国在2005年3月通过了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全日制职业教育与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相同的地位。这部法律对教学和考试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修正,如某些课程内容的教学“必须在现场进行”,考试的内容则由当地商会和学校共同确定。

  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企业和学校有固定合作关系。学生只要签订了学徒合同,自然就可到相应的职业学校上课学习。可以说,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实践为主。在学习期间,学校的作用是配合企业传授专业理论,并按照国家对公民的素质要求普及语言和文化知识,如所有二元制职业学校都有这样几门课程:德语、宗教和社会学,有的还设外语课。对德语的要求不仅是书写正确,更重要的是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既是职业或专业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考核。

  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的学制应不少于2 年,但不超过3年,具体由所学专业的性质决定,最低限度是学时不少于2年。课程安排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学习与职业相关的行业基础知识,从而为今后进入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这是第一阶段。第2年和第3年是专业学习。这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毕业考试。考试的内容由各州的商会或所学专业的行业协会与职业学校共同确定。经过二元制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获毕业证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学徒期满的就业证书(可以自己开业或创业),二是进行职业深造的资格证明,即可进入高等专科或技术大学继续学习。这也是德国没有高考的原因。

  据统计,2005年德国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约95万人。其中签订了职业培训合同的学生占当年普通中学毕业生总数的58%。这部分学生接受的是二元制职业教育,既是工厂的学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德国历史上,这一比例第一次低于60%。其余的中学毕业生大部分进入由各级政府或劳动部门举办的各种职业学校,包括全日制的职业教育学校学习。这部分人并不是不愿意进入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而是近年来德国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有限,接纳不了那么多的学徒工。为此联邦政府每年都要向工商界发出呼吁,尽一切可能多招收一些学徒工。各州的州长甚至把本地工商界的大户请到州长办公室,具体落实招收事宜。德国中学生经过二元制教育后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占大多数。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