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画家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26
有这样一批画家,他们从海外归来,身上聚集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并且成为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与其他做科技研究、办企业的海归不同,海归画家的生活更令人好奇。他们在回国之后怎样生活?他们能否适应国内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在国内又有怎样的发展空间?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几位海归画家,听听他们的回答。
归国后如何生活?
任教、经商、创作,他们很快乐。
刘文涛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日前,他的名为“时光与书写”的画展在空白空间开展。从美国回来两年多,他成了家,需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因而选择边教书边独立创作。每天和学生们在一起让刘文涛很快乐。
刘文涛办展的空白空间算是北京798艺术区里做得不错的画廊。画廊的艺术总监田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后去德国深造。她很认真的说:“我是拿着奖学金去的,是很刻苦很优秀的学生。”为了帮朋友,她回国经营画廊,成了艺术经营者。本来一心想创作的她说这是命运的安排。
吕松是空白空间的工作人员,他也是海归。和大部分海归画家不太一样,吕松学士和硕士学位都在英国获得的,没有国内学院派的痕迹。一年前他从英国回来,一边在画廊帮忙一边创作。他曾在电影院里搞过一次有关电影题材的个人画展,这种概念性的画展很新奇。
海归画家回国教书、办画廊、独立创作、开公司。艺术家们是现实的,他们为生计考虑,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创作,自由又快乐。
归国后能否适应?
面对差异和冲突,他们很从容。
在刘文涛眼里,北京、纽约、巴黎是一样的国际化,甚至北京发展得更快。回国任教之后,他发现国内的一些课程比国外更先进;所以,回国后没有感觉到创作理念或生活上的差距;而且,国内给艺术家提供的发挥空间更大。
刘文涛喜欢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也许是因为这样,他没有田原他们所感受到的脱节和陌生。田原说她是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尽管如此,回国半年后,她才适应了国内的环境。回国之初,田原适应不了大街上人山人海,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原来的朋友同学也适应不了她,适应不了她身穿西裤脚踩胶鞋;适应不了她“假洋鬼子”的“范儿”。
海归画家和本土画家有什么不同?吕松的答案很清晰:海归画家在国外接受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美术教育,所以在创作的过程、理念上是与本土画家有差异的。吕松说,英国的美术教育是教一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告诉学生作为一个艺术家怎样向前发展艺术,而不是停步不前;要求学生做艺术要像做工程一样有企划书,理论先行。
文化与环境的差异造成生活中的不适应无疑是正常的。海归画家并不焦灼或着急,他们从容地应对这一切。这份从容得益于他们的海外生活学习经历。他们看过了国外艺术家的发展情况,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对现实、对艺术以及对市场的发展阶段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有一份淡定的心态,踏实地创作。
淡定、踏实是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归来后祖国无形中给他们的。
归国后将会有怎样的发展?
无限机会无限可能,他们很确定。
当被问及海归画家归国后如何发展,田原很确定地说:“在国外的年轻艺术家一定要回来。外国的艺术人才早已饱和了。艺术家扎根在本国的土壤才能更好地生长,刘文涛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国内现在有北京798艺术区这样的艺术社区以及与国外交流十分频繁的画廊,这些机构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才华的平台。
内地市场是否对海归画家的作品特别追捧?作为艺术经营者的田原很有发言权。她认为,“艺术家不会因为海归身份而被青睐,这个群体良莠不齐。”艺术家在市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创作水准。现在,市场处于一个很好的阶段。“前一阶段的狂热已经过去,所有人都可以用冷静和理性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市场正朝着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这对所有人来说是件好事。”
从客观条件上来看,每一个新人在国内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这是在国外的新人不敢想象的。吕松作为新人,他最深切地感受到国内创作环境的优越性。他认为国内的环境给新人提供了很多机会,而且国内的艺术机构非常愿意挖掘新人。吕松形容国内的艺术发展环境时,用了“乱”这个词。当然,这个“乱”字不是贬义的。当代中国艺术像一个找不到线头的线团,没有统一的体系,这是介于“杂”和“乱”之间的状态——模糊。而正是这样让艺术家们觉得有意思,觉得有机会。
国内艺术品市场正在蜕变成熟,海归画家具备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艺术眼光,以及他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将会成为一种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力量。他们既看重艺术本身的价值,也更加看重思想和创作的独立。
……
总的来看,海归画家并不觉得海归这个标签有多么出众,也不觉得艺术家这个职业有多么超凡。他们单纯而有理想。相信海归画家扎根祖国的土地,带着成熟的艺术理念以及平和的创作心态,一定能绽放理想之花,结出佳作之果。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