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MBA诫:不可利字当先

MBA诫:不可利字当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26

        读MBA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放到第七诫才来谈,似乎有点晚。不过对于计划明年入学的“准MBA”来说,现在正是开始申请的时候。在MBA的诸多申请材料中,有一项是personal statement (各个商学院叫法不一,但大同小异,都是个人陈述的意思),要求你陈述一下申请MBA的理由。因此,如果你现在正要动笔,那我的文章也不算太晚。

        早几年,MBA刚在国内开始流行的时候,舆论几乎无一例外地将MBA和职场“金字招牌”等同起来,高职、高薪几乎是所有MBA的共同写照。这些信息来自哪儿呢?不外乎是各个著名媒体的MBA排行榜,因为那上面有各商学院MBA毕业生详细的薪资水平及增长幅度,以及诸如“哈佛MBA” 之类介绍拥有MBA学位的著名成功人士的书籍。

        毫无疑问,这样的信息令人振奋。在这股强烈旋风的裹挟下,许多人辞去工作,倾所有积蓄,远赴海外商学院“镀金”,希望学成后也能象书上说的那样,获得高职、拿到高薪。这,似乎是大家读MBA的最大动力。我乃普通人一个,自然也不能免俗。

        可是到了学校,开始上课,慢慢地就发现了另外一片天。同学们之间在谈到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时,虽然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全球500强等还是占了大多数,但也有人表示,要去公营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所谓的“非盈利组织”(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这个说法,我以前从未听到过,不禁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随后的一堂战略管理课,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堂课涉及组织架构的变动和调整,讨论的案例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班上有一位来自英国的同学,入学前曾在类似的国际组织工作多年,可以说是全班对非盈利机构最为了解的人。其它人绝大多数从未在非盈利机构中工作过,虽然硬着头皮也能诌两句,但哪里及得上人家的亲身体验。我清楚地记得,那堂课的案例讨论,到最后几乎成为这位英国同学与教授两人间的“对口相声”。一堂课下来,我从那位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绝不比从教授那里学到的少。

        我对非盈利组织的兴趣,就是从那堂课开始的。最后一个学期,系里开了一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的选修课,正合我兴趣,我便选了。课程只有短短两天,但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温室效应、生态危机、劳工权利、全球化、南北差距等热点问题。其中有一个案例谈到了某全球著名公司在中国广东设厂,但故意压低工人待遇、克扣工人福利的事件。我是中国学生,参加讨论责无旁贷,便做了一个简单的presentation,向其它同学大致介绍了一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基本状况。那一年,全球对中国的关注度还不象现在这样高,普通的外国同学,如果不是从事对华工作,对中国的情况还真不太了解。用老师的话说,我的介绍从客观上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也为这个案例本身提供了更多的背景资料。而我自己则第一次感到,除了投行和咨询公司外,原来MBA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发挥。

        当然,说句实话,非盈利机构能提供的待遇,远远比不上投行和咨询公司,甚至也比不上大多数500强公司总监级以上的职位。对一位MBA来说,如果毕业后加盟非盈利机构,获得高职和高薪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我想,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非盈利机构还不是大多数MBA毕业生首选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我必须承认,MBA课程中涉及的这些非盈利机构内容,确实大大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企业和个人除了认真经营、努力工作、获取更高的财务回报和个人成功之外,也还承担着不小的社会责任。从我毕业后到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受到关注,甚至进入了不少全球500强公司的年报。对那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公司来说,这更已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近几个月来,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理查·布莱信等一些全球著名富豪对慈善事业的捐助成为新闻热点。无论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毕竟是为世界作出了一个榜样。虽然我们大多数MBA打一辈子工,也赚不到他们资产的一个零头,但如果大家能在坐着高位、拿着高薪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注一下非盈利事业,也算是从非经济角度对社会作出的回报,不是吗?

        就我的了解,已有人开始在申请MBA的个人陈述中写到毕业后从事非盈利工作的想法。我不知道这是否能影响申请本身,但相信这样的话题总是与众不同的。因此,如果你确实这么想,不妨就写入个人陈述,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一下商学院的多样性。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