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引发“局部失真”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25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场围绕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许传玺“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身份的争议,正在中国法律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掀起波澜。
事件缘于2005年1月5日,由中国政法大学组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对许传玺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举行庆贺仪式,相关部门的官员出席仪式并表示祝贺。次日,多家媒体纷纷对此作出报道。
当天,针对此事的质疑便见于网上。以美国史为专业特长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首先发难,在他主持的学术网上发表文章,在肯定许传玺的成就很大,“应该鼓励与表彰”的同时,对所谓“美国法律研究院”(英文名称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缩写为ALI)名称的翻译表示怀疑。
在这篇名为《究竟是“院士”还是“会员”―――从许传玺教授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说起》的文章中,杨玉圣认为“研究院”和“院士”之说,都有很大的问题。此后,杨玉圣的文章被一些法律类网站纷纷转载,更多的来自法律界的人士发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许多学者撰文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文语境中的“院士”一词代表很高的学术荣誉,“成员(会员)”与“院士”不可同日而语,许传玺把ALI翻译成“美国法律研究院”,把“会员”翻译成“院士”,有夸大个人成就的嫌疑。
一名学者称,许传玺现象值得研究,甚至值得写一篇博士论文。实际上,许传玺事件并非个案。近年来,海归者个人履历中的一些称谓上的翻译问题经常有夸大的嫌疑,由此引发的“局部失真”现象,一直广受瞩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海归者在英国一所著名大学读博士,被学校聘为“research fellow”。回国后,这位海归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自己的职位译成“院士”。院士,在国内语境中向来被视为最高学术荣誉。这位连学位还没有拿到就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海归者被媒体称为难得的天才。时隔不久,他来到英国另一所著名大学求学,向英国学者请教这个问题。英国学者的回答让他非常吃惊:徐在当时国内单位的头衔是讲师,在英国他也可被称为“research fellow”。原来这是一个在国内相当于“助理研究员”的称呼。
时隔几年,徐友渔回国后惊异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所谓翻译问题出现在海归者的个人履历上。
“不排除有的当事人做手脚,有意给自己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
这种在个人履历上出现的翻译问题被一些人戏称为“局部失真”。这些海归者的确从事过履历上提到的工作或学术研究,但他们的履历与真实发生的行为相比有一定差距,最明显的差距是在头衔的翻译上。
一位学者对此的解释是:中美翻译不同。其实,这也是很多涉及“局部失真”问题的海归者对这个问题通行的解释方法之一。这个解释听起来颇有几分道理。“但也不排除有的当事人做手脚,有意给自己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徐友渔说。
“局部失真”在违反学术道德的边缘打了一个“擦边球”
与那些伪造学位证书、剽窃学术成果等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相比,翻译上的“局部失真”问题的性质相对要轻得多。毕竟,当事人本人曾经从事过这样的工作。
“这种翻译上的‘局部失真’的风险要小得多。毕竟,它还有退一步的余地。”徐友渔研究员说。一旦产生歧义,语境不同造成的解释不同是一个听起来很好的借口。
实际上,很难对这种行为作出处罚。学术界本身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处罚措施,何况这种还称不上是违规的行为。
杨杰 质疑焦点: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身份
经过:杨杰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的身份受聘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有人到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网站查找,找不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只有一个在其医学中心所属的全国犹太人医学研究中(National Jewish Medical and Research Center) Lawrence J. Wysocki教授实验室打工做博士后研究的杨杰博士。
董关鹏 质疑焦点:博士身份、职称与作品真假
经过:董关鹏作为教师代表主持了清华大学学生与来访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的对话活动,成为新闻人物,并被媒体称为清华“十面博士”。有人对其英国杜伦大学东亚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哲学博士身份提出质疑,称他“读过博士而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有人还质疑他的多种头衔及作品。此后,董关鹏修改了其网上简历,但没有明确表示是否获得博士学位以及何时获得。
吴征 质疑焦点:巴林顿博士学位
经过:“阳光卫视”公司执行主席吴征的巴林顿博士学位在网上受到很多质疑。有媒体调查时发现,巴林顿大学在自己的英文网站上承认:“巴林顿没有被(美国)教育部的任何机构认可”。阿拉巴马州高等教育委员会项目署也表示:“巴林顿大学也没有得到阿拉巴马州教育局的认可。”
周金荣 质疑焦点:美国哈佛大学最年轻的中国教授
经过:有媒体报道在周金荣教授回国参加南京大学百年庆典时说,周金荣是哈佛大学最年轻的中国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营养与代谢实验室“营养与癌症”课题的负责人。但有人在查阅哈佛大学下属医学中心外科系公布的资料时发现,周是该系一名“讲师”。美国职称系统与中国不太相同,一旦成为“讲师”,表明他走上的是技术支持的职业道路,很难晋升为真正的教授,或许能成为“研究助理教授”。
蔡义发 质疑焦点: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身份
经过:英华国际公司董事长蔡义发到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建造“中国哈佛大学”,媒体在报道此事时提及他是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有人查阅了蔡义发创办的“英国国际学院”网站,其中文版也声称“1996年,蔡教授当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但其英文版没有提及。为此有人提出,蔡义发的身份不过是任何人只要缴费就能加入的“英国皇家艺术、制造和商业促进学会”会员。
黄振春 质疑焦点: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身份
经过:据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黄振春率领一个由7位“留美博士”组成的“旅美高科技人才博士团队”,“回国作贡献”,创办了3家公司。有人质疑,其“美国宇航局首席科学家”,只是美国宇航局所聘的一个合同公司的工作人员。
周春生 质疑焦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身份
经过:北京某报报道了北大举办的一次经济论坛,其主讲人之一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首席经济学家周春生。有人质疑,周春生只是美联储的普通工作人员。后周春生声明,“在我提交的任何简历上从没有出现过美联储首席经济学家头衔”。
杨池明 质疑焦点: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与健康研究所主任身份
经过:据《科技日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与健康研究所主任杨池明,揭开了百年来困惑科学家的疯牛病成因之谜。有人质疑,其身份中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所,是杨池明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注册的一个“生命科学与健康”的商用名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