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感悟东西饮食文化冲撞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25
闯荡西洋,负笈北美,抵达当晚,如果说公路上如银河泻地的汽车灯给予心灵第一个撞击,那么第二个撞击就是次日早餐。
早餐吃什么?少年时代(上世纪60年代)吃上海的饭泡粥,是为江南人家当家早点,加上一根油条就是人间天上。青年时代插队塞外,早饭变成玉米糊糊外加一个窝窝头。架不住一上午挖渠土扛麻袋,最好多吃一点,塞饱了再出工。80年代演变成大米粥加馒头了,最初配以几根咸菜,逐渐增加了一个鸡蛋,这就足以抵挡一个上午“课时”了。
90年代初“洋插队”前夕,早点变成了大杂烩,时而馒头鸡蛋,有时稀饭油条,有时一碗豆腐脑,旁边一块蛋糕,总之是把以前没有吃过的早点一一点过。到了真的飞越大洋到美国,早饭吃什么,还真没有想过,反正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有合适的尽管来吧。
结果,房东是犹太人,早点基本上是咖啡加面包,可以加一个鸡蛋,也可以是一两条“贝肯”(火腿片,和中国的金华火腿不是一回事)。应该说变化不那么多,吃饱没有问题,还让我看出了其中的优点,就是制作速度快,味道浓烈提神,可以一边吃一边看早晨刚刚送到的一大卷报纸。吃早饭和看报纸同时完成,起身就出门上班或上学了。
从那时起,我和饭泡粥道别了,玉米糊糊难得一见,和窝窝头更是依稀梦中品尝,慢慢地和咖啡、黄油与面包成了亲密朋友,它们陪伴我度过了负笈北美的岁月。
一不留神当了海归,回来了,回到了熟悉的环境和语言中。那么早餐呢?开头没有注意它,还是到什么山砍什么柴嘛。渐渐年深岁久,暮然回首,发现原来我的早餐基本保持了北美风格:咖啡加面包加黄油(或花生酱),一边吃一边看报纸,看完吃完就上班。我试过,要是喝粥吃面条吸溜豆腐脑再一边看报就不行。渐渐地,我习惯了早晨一杯咖啡的浓香。原来咖啡的品种极为丰富,一个月喝一种,全年不重样。面包的样式和味道也有无穷变化,可以轮番吃过来。倒是黄油和花生酱的味道恒稳不变,有机地把咖啡和面包联系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我的午餐和晚餐完全是中式的,有时晚餐加一杯啤酒。在我的平凡生活中,或许这就是东西方饮食文化冲撞之后带来的平静融合。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