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翻译家和好点子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24
卫报记者夏洛特(右)和伦敦国际戏剧节执行制作人苏珊娜(左)都对中国文化十分着迷,拿着绘有牡丹花的团扇,摆出中国仕女摇扇的样子。宋琤摄
当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当“中国制造”摆满全球超市货架的时候,中国人突然发现在对外交流中存在严重的“文化赤字”。8月31日,众多官员和知名学者会聚一堂,举办“跨文化传播论坛”,一起探讨如何使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
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
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在论坛上表示,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文化全球化成为可能。如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独善其身,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蔡武说,未来几年,中国将先后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将使中国迎来两次大型的跨文化交流。推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
跨文化交流 要有好点子
作为一位学者,余秋雨习惯从个人的生活体验来讨论问题。这几年的世界博览会使他印象深刻。“我们花很大精力办的博览会展厅,虽然场馆很大,可是真正进去参观并能看懂的外国人却不多。”他认为,今天中国奉献给世界的文化形象虽然庄严、富丽堂皇,可是也把接受者“挡在了堂皇的外表之外”,缺乏具有亲和力的互动。
“我们有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但是有了文化传统不等于有了文化自觉。”在余秋雨看来,形成真正的文化自觉,才可能真正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与余秋雨的学者身份不同,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多年担任驻外大使,他的眼光和表述更多是从对外交往的具体细节出发。他认为,许多中国人并不重视、也不善于交流,而外国人要了解中国,也缺乏有效的渠道。“不止一次,有外国朋友请我给他推荐介绍中国文化的书,而我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那一本。”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是大家的共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吴建民在点评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的发言时,幽默地来了一句:“跨文化交流,要有好点子。”
中国需要翻译家
论坛是开放式的。茶歇时,论坛主办方国家外文局副局长郭晓勇和记者聊起了翻译话题。
“最近,我一个朋友的女儿来看我,十几年前,我曾送给她一套我和别人合译的《十三少年历险记》。她告诉我,那套书她翻了好多遍,书皮都翻掉了,从此喜欢上了伊斯兰文化、中东文化,大学还念的是东语系。我当时想,一种文化对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而实现这种文化传播的,就是翻译。”
郭晓勇感叹,目前中国的翻译人才还需要加大培养力度。他去探望过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老人,我们的谈话也以他转述季老的一句话结束:“中国需要翻译家”。
精心经营中国文化
参加论坛的嘉宾中,也有企业界人士。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董事长陈奇伟的演讲题目最别致——《中国文化:一个产品的诞生》。
商业人物的视角与学者、官员们不大一样。陈奇伟说的第一句话就让人耳目一新:“从商业角度看,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国家的品牌。”他认为,目前象征中国文化的符号还不是很清晰。打造中国文化品牌,还需要中国人的精心“经营”。
北京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女士为这种特殊的“经营”提供了正待完善的个案分析。她提出的问题是:北京奥运应该展示什么样的“中国形象”?
“展示腾飞的中国气象和古老文明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人心动。”杨澜说,奥运展示的不仅是体育形象,更是社会文明、人民面貌的综合展示。对于每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来说,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文明礼仪、特别是他们所具备的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塑造美好的“中国形象”尤为重要。
正如陈奇伟所说:“13亿中国人都是中国文化品牌的代言人,我们相信,13亿代言人一定能把这个产品推销到五湖四海去。”
开启每一个人文化的心扉
“跨文化交流之门的钥匙是‘因其人之言而为之言’。”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赵启光在论坛上引用中国宋代苏辙的话说。他除在美国教授和研究中西语言文化外,几乎年年带领美国学生来华学习旅行,用他自己的话讲,“在文化交流大门前徘徊凡20年”。赵启光认为:“‘因其言’的‘因’应该是借助、应用或者因势利导,有摸索双方共同语言的积极含义。‘言’则分三级,包括声音-文字语言,肢体语言以及文化语言。”
他进一步解释道,当代世界文化是一个有机体,只有通过有机系统内的信息分享,人类才能相互理解,相得益彰。交流,除了说服别人之外还有纠正误会以及认识、改进自己的作用。跨文化之门的钥匙不仅要打开交流的大门,还要开启自己文化的心扉。
“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文化碰撞的地方。”赵启光说,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敞开文化交流的大门,让和谐的熏风穿过。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