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金融人才招聘潮涌

金融人才招聘潮涌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24

  如果没有这一场风暴,美国华尔街无疑是个光环笼罩的金字招牌。然而,如今对于往日风光无限的美国华尔街的许多精英来说,却是严霜相逼。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随着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等四大投行全军覆没,华尔街的街头四处都是捧着纸盒离职而去的昔日的雇员们。

  与此同时,“去华尔街抢人”的说法在国内日渐盛行。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纷纷出台海外“抢人”方案,到最近的中国证监会招聘团赴美面试华尔街高管,一场大规模的金融人才招聘潮,正在暗暗涌动。

  该不该去华尔街“抢人”?对于致力于做大金融业的河北来说,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敛财”还是“敛才”

  每年的春节,身为海外金融高管的潘先生都只能在异国他乡给亲人打电话祝福。而今年春节他却怀着一份急迫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就在潘先生归心似箭踏上归途的同时,中国证监会海外招聘团队也在浓浓的年味里奔赴美国纽约,面试约150位华尔街金融高管。据悉,除证监会外,包括银监会、保监会、央行在内的3家部委也将赴美举办类似的招聘会。

  继去年底南京、上海等地赴英美高级金融人才招聘团顺利返航后,这一次华尔街人才抄底行动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一家名为“全美华人金融协会”的华人金融组织,承担了此次证监会招聘会收集简历的工作,候选人经初步筛选后才获得了面试机会。

  此次招聘会对候选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候选人必须在美国知名金融企业担任高层主管以上职务才有面试的机会,其他候选人资料一律被放入证监会的人才数据库。

  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国内金融机构赴美进行人才抄底提供了绝佳机会。

  在去年12月底广州举行的出国留学人员招聘会上,往年比较冷清的金融展区人丁兴旺。广州金融机构的展位,从2007年的6平方米增加到80平方米。在前来参会的1800名留学人员中,金融类人才达到300人左右,其中有80多人是曾经在华尔街任职的高端金融人才。

  去年12月初在旧金山、波士顿和纽约相继举行的3场“南京之约——— 南京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暨经贸恳谈会”,在留学生群体中激起了层层热浪。旧金山的恳谈会原本预计200人左右的规模,最终竟吸引了近500名海外留学生前来参会,波士顿的恳谈会则因场地原因不得不限制参会人数。

  而在去年12月16日,24位上海金融业高管从伦敦、芝加哥、纽约捧回了150多公斤简历。上海此番海外“淘金”声势浩大,开出岗位达170多个,在海外精英和留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也超乎想象。

  针对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单位纷纷赴美招聘高级人才这一现象,“全美华人金融协会”的前董事会主席侯瑛表示,很多协会会员对回国从事金融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人戏称,现在华尔街最好卖的产品是纸篓筐,大量被裁的员工,准备卷铺盖走人。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较为稳定的经济形势,在全球经济中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相比于金融危机中是否应“抄底”美国金融有形资产,对于是否应“抄底”华尔街人才,各方普遍持正面和乐观态度。此次金融危机,或将成为海外高级金融人才回国发展的一个契机。抄底“敛才”,显然比“敛财”更具现实意义。

  如何把握“危”中之“机”

  一直以来,高级金融人才都是华尔街的灵魂,被视作金融机构最值钱的“资产”。

  然而,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已有20%的华尔街员工失去工作,有人当起了理发师,也有人开饭馆,或是转投其他行业。

  河北的金融业,却在这个时候碰到了延揽国际一流人才的绝佳时机,一位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甚至用“天赐良机”来形容目前的状况。

  以QDII基金为例,此前招聘一名具有海外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薪水往往是国内基金经理的好几倍,这主要是由于“资源稀缺”和国际定价造成的。如今,国内基金公司甚至开出和国内基金经理同等的待遇,就能招到海外精英人才了。

  金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关专家认为,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市场,因此对人才的国际化要求也更高,河北要谋求金融业大发展,必须储备一定量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把长久以来的“短腿”补长。

  面对国内其他地区紧锣密鼓地“敛才”计划,河北应该赶快行动起来。有关专家建议,充分利用我省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及时打造金融人才引进计划。发挥政府在引进金融人才方面的主导作用,既可以避免各企业蜂拥而上引起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又可以防止鱼目混珠,更有利于获得丰富和全面的人力资源讯息,降低用人风险。

  如何避免“海归”金融人才的“水土不服”?有关专家认为,应把高端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结构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一支熟知市场经济结构、具有国际投资观、经历过血雨腥风实战的现代金融人才队伍的形成,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依照香港和新加坡两个区域金融中心的经验,人才发展初期都以外籍人士为主,过了10到20年之后,本土的高级管理人才迅速崛起,成为中流砥柱。这种人才模式的好处是,本地人才始终紧贴市场,避免了“海归”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的毛病。

  引进金融领军人才要精挑细选,技术性“金领”则多多益善。有关专家认为,引进海外金融人才不能盲目跟风,应紧密结合河北实际,与上海、北京等国内金融中心形成错位竞争乃至于梯级合作。在国内,地方的金融机构没有多少自主发挥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不需要国际型的金融人才。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信贷管理方面的水平都很低,越来越意识到金融人才的重要,特别是对于各种计量模型、分析系统熟练运用的技术人才。

  “举个例子,股指期货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推开,但在美国它是一个成熟的产品,如果我们有懂行的人可以对其赢利模式进行先期研究,等到股指期货推出,我们就占了先机。”一位证券业人士认为,国内金融市场缺乏产品创新,大家都“靠天吃饭”。从长远来看,国家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肯定会有所动作,而华尔街的人才对于金融衍生产品可谓烂熟于心。这些人在华尔街打拼多年,既有成功经验也有血的教训,我们所要学习的是他们对金融市场较高的认知度,对金融创新产品及服务的敏感度,以及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