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建议放宽引进海外华裔专才

建议放宽引进海外华裔专才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23

      随着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的加速,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单位对高端专业人才的渴求程度日益浓重,而海外华裔人才既被看好,也表现出到中国发展事业的兴趣。在国际人才争夺战中,如何筑巢引凤吸引来海外华裔专业人才,如何能够让他们安心“落户”中国,发挥其最大潜能?长期关注这一话题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广州大学侨联副主席王晓莺,提出自己的见解。
  
  设立年龄门槛合理吗
  
  对中国大陆而言,那些具有20年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的顶尖人才,既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有丰富的国际工作经验,并掌握相关行业的高端信息、知识与人脉,是公认的“含金量高”的知识群体,是洋“猎头”和国内“猎头”重点物色的目标。而目前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把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的年龄,限制在45周岁以下,岂不令年龄超过规定线的顶尖人才望而止步?年龄门槛对引进海外华裔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有针对性,完全是合理的。但年龄门槛对于引进那些超过45岁的海外华裔高层次顶尖人才和著名学者就显得不合理。
  
  建议放宽引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能起大作用的海外华裔顶尖人才和华裔科学家的年龄限制。当今发达国家引进著名学者和有某些专长的科技人才不受年龄限制,这已成为国际惯例。如美国新《移民法》规定:凡是著名学者和有某种专长的科技人才,不论其国籍、资历和年龄,一律优先进入美国。而在发达国家申请科学基金也是没有年龄限制,凭水平公平竞争。在美国学术上取得较大成就的华人学者不少人都大于45岁。
  
  人才最大顾虑是什么
  
  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高层次留学人才,都坦率地承认无回国的打算。问及原因,他们只字不提相关的待遇,却强调在国外工作,看重的是国外对人的尊重,以及国外“先进完善的教育体制”,“相对自由、宽松而又严格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不归原因是因为国内“社会关系复杂”、“法制有待完善”等因素。
  
  2008年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 在其题为“2008年科学与工程指数”的报告指出:美国有220万个在外国出生的科学或工程学位获得者,来自中国的科学或工程学位获得者占11%,约24.2 万人。在美工作的外籍科学工程博士22%是中国人。数据表明,中国的人才外流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目前,我国学术界的浮躁风气虽然有所好转,但对那些具有创新潜质的科学家,仍难以提供宽松、相对自由的科研环境。由此可见,解决人才外流问题的症结,必须全方位创新科研环境,这样才能引进更多有成就的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
  
  怎样的人才结构才合理
  
  从1946年到1956年这10年内,美国芝加哥大学只有11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随着顶尖人才的不断聚集,此后的10年间,在该校物理系工作学习过的师生,有20位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显示出顶尖人才聚拢在一起工作、相互交流激励的可贵性。
  
  没有一大批拥有世界前沿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就不可能在高起点上较快建成创新型国家。因此,引进留学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强调团队背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主导局面的能力和非常强的凝聚力。海归一般在国外从事工作时都是在一个团队之中针对某一方面做研究。回到国内,除非这个团队整体过来,否则没有了原来的团队,单枪匹马作战,一个人很难发挥作用。因此,引进留学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必须加大科技领军人物、高科技核心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建立顶尖人才聚集高地,而且要善待善用人才金字塔的每个部分。
  
  因为理想的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型,高层次人才不能一木成林,金字塔所以稳固坚实无可撼动,不可能只有金字塔尖。只有人才梯队的每个部分都人尽其用,“塔尖”对“全塔”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全面、深入和持久的发挥。
  
  总之,中国的留学高层次人才政策亟待加快由“见树木”向“见森林”转变。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靠“一班人”研发高端产品,也要靠“一群人”形成产业,还要靠源源不断的“一批人”做大做强产业。
        增设实验室有多重要
  
  为什么美国能够吸引全球人才,做到天下英才为美国所用,原因多方面,要素有三:其一,美国在本国科学院、工程院、卫生研究院等及全国各地大学广设科学实验室,其中国际一流实验室就有数百个,至于美国各州各大学各类研究所所设的重点实验室就更多了;其二,美国有许多支持科学实验的基金会,每年都为每个实验室的研究员提供充裕或较充裕的科研经费;其三,尽管实验室的工作也很忙,但环境安静、宽松,不受任何打扰,可以潜心研究,专注做实验,无后顾之忧。
  
  如果说,在手工作坊时代,“工先利其器”,是指手工作坊必须配备能工巧匠称心顺手的各种工具,方能制作各式各样的手工业品,并创新手工工艺。那么,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前沿占有重要的一席,并对人类科技创新做出较大的贡献,“工先利其器”,则意味着我国必须拥有一批国际一流实验室和更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由此可见,中国必须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增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际一流实验室,每年都为每个实验室的研究员提供充裕或较为充裕的科研经费,并全面改善科研环境和条件,这样就有可能争取更多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和领军人物回祖(籍)国服务。
  
  ■链接
  
  中国高层次科研人才短缺
  
  据2008年4月29日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底,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略高于美国的4200万,低于欧盟的5400万。研发人员总数达150万人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与研发人员总数,虽然已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但仍然存在着质量上的差距。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本科层次的约为1406万人,专科层次的约为2505万人,研究生层次约为121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重仅为36.4%。此外,相比庞大的人口基数,从事科研的人才队伍仍然偏少。我国百万人口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只有1955人。
  
  中国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尤其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缺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科学大师和世界级领军人物,缺乏能引领当代科学潮流、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