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靠自己本领挣钱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6
小国芬兰的大学里,将要发生“大事儿”。带点神秘感的预言,来自该国教育部的政策特别顾问伊卡。
一件事关大学的“生死”。从最南端的首都赫尔辛基,到北极圈以里的拉普兰地区,原本遍布的大学和职业大学,曾经是这个国家教育发达的显赫证明。但不久之后,其中大多数将被撤销,挂上新的招牌。
另一件则与饭碗有关。芬兰的大学要开始学着自己赚钱了,也就是说,除了教书,学校还得学会怎么做生意。
尽管多数改革都还在纸上,但改革的策划者伊卡还是侃侃而谈。2008年10月,在赫尔辛基一间会议室里,他希望让听众弄明白,即将发生的改变是多么重要。要知道,这可是“50年来芬兰教育系统将发生的最大改变”。
这些听众是来自中国的几名教育记者。
来到这里之前,他们对于芬兰教育的了解,多半都停留在“世界第一”的光辉成绩上。这也是多数中国人所了解的芬兰教育:一个只有 520万人口的国家,拥有20所大学和26所职业大学,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它的中学学生在“国际学生评量计划”长期领先;它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它的教育成果累累——有诺基亚的成功,也有linux系统的发明……
然而这一次,从芬兰教育系统里传来的却是不同的声音:这个国家对自己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太满意了。与这种不满一同从伊卡嘴里传达出来,还有他为解决这种不满开出的“药方”。
不过看起来,这些中国听众对伊卡的药方兴趣不大。他反复强调的“大学合并”、“院系重组”、“自主经营”这些说法,很少得到回应。他们更急于知道,芬兰的大学每年能拿到多少投资,这些投资由哪些部门、用什么方式分配。
伊卡大概不知道,在中国记者看来,这些词看上去实在眼熟。起码从形式上看起来,芬兰教育系统正在进行的,似乎是一场在中国曾经引起过无数争议,而且至今没有定论的改革。
伊卡是即将进行的芬兰教育改革的推动者。而这些记者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不陌生:有些人亲自报道了改革,有些人则在改革的过程中进入大学。
芬兰教育改革的掌舵者,和中国教育改革的亲历者,面对面坐在了一起。他们要思索的是:两场看上去相似的改革,是否可以为彼此提供更多元的借鉴?
似曾相识的大学合并
如今,芬兰的大学合并计划,就摆在中国记者的面前,并即将全面发动。去年,这个计划得到批准,并写入了《芬兰教育发展规划》。
这一幕像极了16年前的中国。那是1993年,国务院公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随后,被媒体形容为“轰轰烈烈”的高校合并大潮,席卷全国。
按照芬兰教育部的解释,促使他们进行变革的,是国际化带来的人才竞争激烈形势、国内能源工业结构的改变,以及世界技术的更新。而在伊卡看来,更重要的是现在大学设计的不合理。
“以前,每个学校不论大小,都有许多方向的科目。”伊卡觉得,这样的布置,让每个大学都“样样通,样样松”。他希望通过合并,把不同学校的优势科目集中在一起,有一个自己的主要方向。
这几乎是当年中国专家言论的翻版。报纸上,中国教育部的研究员是这么说的:中国大学“由于条块分割,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
伊卡眼里另一个不合理现象,也与他的中国同行想到了一起:大学在不同地区分配不均。全国20所大学中,赫尔辛基一共有7所,而有些广阔的地区则一所都没有。
“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相隔十几年,相距6万公里,两个国家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选择的也是相似的对策。
在芬兰,教育部希望通过大学合并,减少大学数量,增加大学规模和实力,并调整不均匀的大学分布。芬兰人总结出了本国有优势的学科项目——森林工业、钢铁、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他们希望,新成立的大学将更有竞争力和创造力。而这些,同样曾是中国高校合并之初的愿望。
十几年后,中国人已经品尝到这一愿望背后的得与失。在合并高峰的2000年前后,中国高等院校数量已经减少了324所。一份官方评价认为,合并大学“优化了结构,调整了布局”,许多学校“大大提高了科研竞争力”。
但在高校合并基本尘埃落定之后,一些中国专家坦言,除了合并过程中的草率和不规范外,过多巨型大学的纷纷涌现也让人担心。“这些学校规模过大,一时出现许多管理问题,而不同校区相隔太远、学校没有形成统一的精神气质,都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目前,刚刚起步的芬兰教育界还踌躇满志。《芬兰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是:使不同大学“紧密合作并提升教育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
根据这个目标,一个实验性的合并已经开始。2008年6月25日,赫尔辛基的3所大学进行了合并。由赫尔辛基理工大学(TKK)、赫尔辛基经济学院(HSE)和艺术与设计大学(TAIK)合并组建的Aalto大学,正式成立。
合并后的这所大学,将获得原先分布在3所学校中的优势。这是芬兰第一所巨型的综合性大学。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