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的渗透 软力量的威胁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6
近年来。一些美国思想家提出,美国应该更多地依赖其“软力量”——极具感染力的美国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更少地依赖以暗藏的核武器和航空母舰为代表的“硬力量”。这种观点存在一个问题:软力量并不一定会增加世界对美国的好感,它毕竟是一种势力,依然会招来敌人。
美国软力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蹩脚货和Google互不影响,麦当娜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互相辉映,好莱坞和哈佛大学更是和平共处。如果说在欧洲,印着美国电影名字的海报还只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的话,在译著方面,美国主宰的情况就更甚了。2003年,每有一本德文书译成英文,就有九本英文书译成德文,比例高达419比3732。但在100年前,柏林的洪堡大学是全世界的典范。东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都刻意模仿德国大学。时至今日,欧洲大学的光环早已经褪去。正如社会学家所说的,美国具有世界性的“示范效应”。当年俄罗斯文化的踪影,伴随着最后一个俄罗斯士兵的离开,从布拉格、布达佩斯和华沙消失殆尽。而现在美国文化却不需一枪一炮就拿下了整个欧洲。
然而,美国文化的无处不在和它事实上的影响力之间,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世界上有无数人每天的吃穿住行玩,用到的无一不是美国货,但这些东西与美国之间并没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一顶扬基棒球队的帽子可以算是典型的美国货了,但它却并不表明戴这顶帽子的人对这支来自纽约的球队有多少了解,更别说会喜欢这支球队了。美国的电影也一样。在全球最出色的250部影片中,除了合拍片外,只有4部影片是产自美国以外的国家。但那些美国电影仅仅是塑造了一些形象,却没能借此使人们对这个国家产生多少感情。即便有感情,也多半是“排斥”,不会是“喜欢”或“中立”——“软力量”的负面效应就此显现。1964年在加拿大柏克莱发起的“言论自由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欧洲学生运动的基础。然而,这些学生运动很快演变成反美运动:美国一边被复制着,一边被辱骂着。
2004年戛纳电影节上,有几千名抗议者声讨美国入侵伊拉克。当时《怪物史莱克II》的创作者们在克鲁瓦塞特海滨大道两旁放了许多史莱克的绿耳朵。当示威者被驱散时,很多人戴上了这些免费的耳朵。一位目击者称:“他们是被耳朵笨笨的样子所吸引,戴上它后相互间更容易辨认。”总之,大量的美国形象总是和对这个国家、至少是对其政府的谴责联系在一起。
在越南和伊拉克,对美国的怨恨和美国文化的影响同样无处不在。在法国,这样的情绪已经固化到国家政策中了。法国通过了一部图邦法,禁止使用英语。1993年。法国说服欧盟在其商务条约中增加了一条“文化豁免条款”,使其所有文化产品都可豁免于一般的自由贸易条款。其他欧洲国家对美国的电视费用也设定了非正式配额。
即使是美国的高雅文化,也并不比通俗文化更容易被接受——至少不会那么容易被文化精英们接受。看看欧洲的艺术批评家是如何评论2004年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在柏林举办的展览就知道了。当时,为了看来自大洋彼岸的展品,有超过100万的参观者在柏林排起了长队,很多人等了近9个小时。然而民众的狂热对那些优秀人士没有丝毫影响,他们的评论从“不屑一顾”到“阴谋论”一应俱全。他们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美国的一切都不精美,而任何一件精美的作品都不会来自美国(或者,按照希特勒的说法,任何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所蕴含的文化,都比美国迄今创造的所有文化多)。
由于展品中有大量的欧洲作品:如马蒂斯、毕加索、马奈、卢梭、布朗库西和蒙德利安等的作品,批评家们又指出,美国正以不光彩的方式抢夺欧洲的“艺术霸权”。现在古老的欧洲仍然保持原样的东西,却都在美国得到了发展。那些原本属于欧洲却被美国发展了的艺术,又堂而皇之地登上柏林的艺术殿堂。由此,剽窃和偷盗成了对美国文化的控诉单上最常见的罪行。
《法兰克福汇报》的批评家说得更尖锐:“纽约现代艺术馆在柏林的展览根本就是在耍花招……美国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要将欧洲的大师们赶出局,还要抹杀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对美国艺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国家之间,过多的硬力量最终带来的不是屈服而是抗拒。同样,过多的软力量也不能让心灵臣服,而只能让它充满怨恨和愤怒。欧洲的文化卫士们不仅将矛头对准美国这个引诱者,也对准那些排长队观看MoMA柏林展的人。向娱乐性的美国文化屈服,就是对有着严肃苛刻教义的欧洲文化的背叛。由此可见,美国的软力量不仅极具诱惑。而且是颠覆性的。
硬力量很容易被联合和同盟瓦解。但又如何应对软力量呢?毕竟,即使欧洲大学联合起来,也无法摘去哈佛和斯坦福头顶上的桂冠,欧洲政府发放再多的补贴,也无法夺去好莱坞的霸主地位。要摧毁美国软力量的堡垒,也许人们首先要做的是仿效,在美国模式的基础上消化和改进。你追我赶,并排前行,才是国家间最古老的游戏规则。
但目前,这样的竞争还没有真正推动文化竞赛的出现。欧洲还在为失去几个世纪来文化的霸主地位而悲伤,它要么通过配额和“文化豁免条款”来寻求与美国文化的隔绝,要么将美国文化斥为低俗、非原创或者偷窃来的,以此来寻求安慰。如果我们还能去咨询一下弗洛伊德的话,他一定会猛吸一口雪茄,用不容质疑的口吻说,自卑通常是通过傲慢和诽谤得到补偿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