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全英中国学联的2007,海归在路上

全英中国学联的2007,海归在路上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3

  海归,还是不海归?2006年开始,成为每名留英学子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国内形势看,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个长期的政策。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之一,就是海外大量科技人才回流。然而一个潜忧也值得考量,国内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各个层次学历人才大量涌现,据报道,中国目前本科生就业问题,将是当届政府2007年重大挑战。

  从英国留学潮流看,海归将也是一个长期趋势。回到祖国去,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选择,也是印度、巴西等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家人才选择,甚至英国乃至欧盟经济复苏,使得上个世纪流失到美国去的人才,也慢慢回流到欧洲大陆来。显然,英国本土有限的科技就业市场,消化不了庞大的“中国脑”。

  海归路怎么走?高科技人才是回国“抢饭碗”,还是立足于一个更高层次上为国服务。这是一个非常现实问题,全英学联出牌之前,需要仔细考量。

  据《英伦学人》报道,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UK,简称全英学联)作为在英国最大的一个中国留学人员团体,从2006年,以集体的名义尝试做出了回答。2006年6月,全英学联提出了“知荣辱、求发展、为祖国”,将回国服务作为本届学联的重点发展项目:立足高端科技产业,主动出击建立平台。

  方向很清楚,未雨绸缪,我们不能够做“海待”。第18届全英学联,在历届回国交流经验基础上,在2006年到2007年之间,主动出击,学联主席郑磊博士的说法,“是全英学联为国服务的一次新尝试,自己主动组织、策划和实施的‘为国服务’实践,其意义重大”。

  海归:从服务开始

  2006年8月,“浙江博士考察访问”团由《英伦学人》策划推出,一行12人,8月26日抵达上海,6天之内,依次访问了瑞安、温州、杭州、萧山和上海张江经济开发区,携带技术项目与当地民营企业交流,参观浙江新农村建设进展,了解浙江高校科研动态和政策。

  2006年11月,全英学联邀请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代表团访英,并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布鲁内尔大学、剑桥大学等处举办多场座谈会,旨在聚集英才,激发思想碰撞,探讨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的成败得失,鼓励留英学生学者投身报国实践。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秘书长靳志伟以及英国分会会长袁亚湘等学长充分肯定了全英学联的桥梁纽带作用,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并且在之后的全英学联的回国服务活动中多次提供了帮助。

  2006年重头戏是全英学联倡导并主办的“高新科技与绿色中国论坛”。12月29日,该论坛在广州第九届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推出。本次活动是全英学联本年度回国服务系列活动中,理论含量最高的一次,也是留交会首次与海外学人团体合作举办的大型活动。

  2007年4月15-21日,全英学联“产业科技代表团”在主席郑磊博士带领下,访问了北京中关村、天津和长沙。本次代表团,参照了以往经验,有6名专家自带项目,包括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及电子网络等,都是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中需求较大的项目。

  值得注意的,全英学联的主动姿态,为科技项目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推广效果。“产业科技代表团”活动结束后,天津两家大型建筑企业对谢菲尔德大学康健教授的项目非常感兴趣,已经委托海外人才交流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联系康教授,进行进一步洽谈。天津医药局也对赵晓斌博士的再生医学用材料非常感兴趣,正在洽谈阶段。

  全英学联回国服务除了这四项之外,还参加了大量国内组织的回国参观项目。比如每年6月举办的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12月的中关村考察团、团中央、全国青联、欧美同学会创办的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等等。

  海归:定位与资源

  在这一年中,全英学联的回国服务稳步开展,也是对自身现状突破。进入21世纪以来,中英高等教育交流蓬勃发展,为全英学联发展提供了广泛学生基础。目前,全英学联包括82家地方学联作为团体会员,拥有的中国学生学者成员人数已逾十万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有5万多人,博士生占据主流。

  底盘大了,如何驱动是个问题。全英学联运行,主要靠执行委员会各个部门,但是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每年活动费20000英镑左右,只够支撑基本的办公费用,比如大型会议和春节晚会,额外项目开销,一般需要募集赞助。

  留英学者们除参加全英学联的活动之外,也成立了一些专业团体,比如英国华人经济学会、旅英中国资源与环境协会、旅英华人化学化工学会、中英科技贸易协会。一个先天缺陷是:学者中的许多人已经功成名就,而另一方面,学生们基本上事业才刚刚起步,按照英国说法是还没有established,他们作为个人很难将一个活动贯彻下去,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缺乏说服力。在为国服务中如何兼顾两者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势与缺陷并存,依靠全英学联目前组织状态和社会资源,如何盘活中英两国之间的动态交流呢?

  第一,突出自主,明确目的。《英伦学人》总编曾飚对去年8月份浙江博士访问团总结说,“以往很多访问活动,常常是邀请方安排,我们带队参观。由于信息交流不充分,比较难找到双方的契合点。我本人就是浙江人,温州瑞安,家乡经济不错,但是污染严重,所以我这次特别寻找一些适合当地的项目,比如这次伦敦大学学院余建军博士,他带去了一个解决水污染的技术。” 这种目的明确的交流,往往能够得到国内单位欢迎,学联在寻找项目过程中,也是对自身资源的一次深挖过程。

  第二,寻求国内政策的切入点,从高端服务社会。回国服务,不是简单的求职。国内接待单位往往是一些政策制定者,因此带去一个技术固然可喜,如果这个技术出了科技含量之外,还有政策说服力更加好。2006-07年度,全英学联为国内带去的项目中,能源清洁和环保技术是一个重点。

  第三,创意与理论结合。全英学联在回国服务上具有的独特优势:年轻人的热情,学联成员大多是二十到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有专业背景,充满探索精神,有强烈的将研究和实际需求结合的意愿。目前,全英学联在英国本土推出的中英科技创业大赛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

  第四,平台与人脉并举。在英国受过训练的学生学者,常常有很强的“network”意识,这种团队协作,重视人脉的意识,在全英学联2006-07年的回国服务中,体现非常明显。

  首先,全英学联把自己活动与国内重大留学人员交流活动挂钩,比如广州、津洽会、春晖杯等等。这些重大留学人员活动,一般历史悠久,地方支持力度大,在国内平台已经成气候,因此全英学联需要下功夫,是强化英国本地组团工作,做好与国内平台衔接,这样比较容易达成双赢局面,借别人平台宣传自己,也节省大量经费。

  其次,全英学联也将英国人际资源延伸到中国国内。以“高新科技与绿色中国论坛”为例,全英学联力邀杨福家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永华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中国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姚树洁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学院首任院长),康健教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旅英中国资源与环境协会主席),梁建邦太平绅士(英国四十八家集团董事、香港银紫荆勋章获得者),以特邀演讲嘉宾的身份出席了本次论坛。

  新亮点:职能升级和第二届中英科技创业大赛

  如果回国服务是未来趋势,全英学联目前的职能升级则是向未来投资。2007年4月份,驻英使馆教育处王永达公参在布里斯托,出席南部学联峰会时候,提出“学联工作要出新亮点”,这是对全英学联发展的一个很有远见的建议。

  纵观一年发展,全英学联也正在专业化方面转型。本届学联任期之初,高端人才资源库在李超(青年部副部长)负责下,收集到各领域中国学者的信息资料。

  内部交流系统在加强。以回国交流活动为例,全英学联科技部部长丁元欣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科技部成员把每个传达任务按地区划分任务,通过学联宣传系统,比如网站、集体邮件和《英伦学人》将通知发到地方学联的负责人手上,地方学联再通过电子邮件群发方式或是地方学联的论坛公告方式让各地的学员实时了解学联科技活动。

  全英学联跨部门的中英科技创业大赛正在成为一个“新亮点”。2005年9月,全英学联首次在英国举办中英科技创业大赛,引起了关注,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英国商业联谊机构提供了支持,BBC中文网和当地英国报纸都进行了报道。

  第二次科技创业大赛由全英学联副主席熊榆负责,采取了英国流行的创业节目Dragon’sden形式(与中国CCTV《赢在中国》类似),要求参赛者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书,接受评审团的审核和现场质询,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创业大赛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

  本次大赛从开幕式开始,一共三轮,分别是初赛,半决赛和决赛。2007年,第二届中英大赛由全英学联和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共同主办。赛场涵盖全英三座城市:雷丁(初赛)、兰卡斯特(复赛)和诺丁汉(决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赛还开设中国分赛区重庆。所接受的项目不仅仅来英国本土,还有欧洲大陆国家,比如法国,以及大量的国内作品。本次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参赛作品共209件。这些参赛项目大多创意新颖,具有技术上的创新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操作上的可行性,涉及领域广阔,涵盖了食品、机械、能源、材料、计算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学化工、环境科学及服务行业等多个学科门类。

  从2006年6月开始,第18届全英学联走过了不同寻常的一年。围绕着回国服务项目,全英学联在资源配备,人员组织和经费渠道等方面有了新突破。所有的这一切努力,放在当今中英关系发展背景下,会豁然开朗起来。在英国,中国留学生几乎每天都能够受到中国发展带来的冲击,这个冲击带来不仅仅对自己国家期望的升值,也深刻影响了每个人在海外留学的目标。

  在海归、“海待”、“海草”辈出的时代里,海外留学之后怎么办?这不是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讨价还价,而是一场长期耐心的双赢发展。

  全英学联的经验认为,服务是最基本第一步。(实习编辑:kay)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