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公派留学人员成重要人才资源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3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出国留学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清华大学问题时,对派遣留学生问题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中国留学史从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中,由于公派留学是国家从宏观战略出发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向外派遣留学人员,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的记忆
“做梦都没想过能出国留学”
改革开放初期,各个方面的人才奇缺。但是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较弱,派遣的留学生数量非常有限。“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能出国留学”——这是笔者在采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公派出国的留学人员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向隆万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现在他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日子并不清闲。如果学校有国外数学学者来校访问,向隆万还是会用英语作讲学报告,学校像他这样在数学专业上过硬,语言又完全没有障碍的学者还是不多。在他看来,这完全依赖于当年公派留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和语言基础。
1980年,向隆万还是西安交通大学的青年教师。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参加国家公派留学选拔考试,他的第一反应是别人在和他开玩笑。“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出国留学。”向隆万这样说道。他当时每个月工资才50元,而留学来回的机票钱就要4000元,自费留学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通过层层选拔顺利到达美国之后,他特别珍惜也特别感激国家给他的这次留学机会。1982年留学生涯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科学的发展。
早期的公派留学生在国家经济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出国留学,强烈的使命感使他们身上总是不自觉地透出一股要报效祖国的热情。
身为龙源国际集团总裁的汤潮,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谈起1978年奔赴加拿大留学的经历,他激动地说:“当时我得知自己被公派留学的消息后,简直跟范进中举差不多。据说当时中国一万个农民才能养活一个留学生,我就暗下决心,学成归来一定要努力报效祖国!”1986年留学英国,现在是广西科学院院长的黄日波更是坦率地说:“公派留学改变了我的命运,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现实的交响
选派人员层次越来越高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行政渠道下公派留学工作的一些弊端开始显露,具体体现在选派人员质量没有保证、广泛性不够等问题日益凸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1996年正式成立,公派留学工作从此逐步走上正规化。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公派留学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后,已日趋成熟并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派留学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方针的指引下,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据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介绍,自1978年到2006年底,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106.7万人,其中1978年出国留学总数860人,2006年13.4万人,29年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155倍。其中,2007年公派留学人员就比2006年的8242人增加了51%,高达12402人,公派留学人数首次过万。
同时,国家公派留学重点资助对象开始从进修生向学生倾斜,公派留学人员日益趋于年轻化。2007年,政府开始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根据该计划,从2007年至2011年,国家每年将从49所重点高校中选派5000名研究生,有计划、成规模地送往国外一流大学学习。
张秀琴在回顾公派留学30年时说道,公派留学选派人员的层次越来越高,拥有博士学位的超过一半,很多人都承担着国家级课题或省级课题的任务。正在荷兰攻读博士学位的公派留学生郝璞也认为,国家目前对公派出国人员的选拔机制已经相当成熟,“公派留学目前主要面对高校、科研院所,申请者经过层层选拔过关后才能获取资格,各大高校也都有相当长时间的选拔经验,选派人员质量不是问题。”他指出,目前公派出国的群体层次越来越高,以博士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为主,“选派出去的学生成绩优异,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计划,并有强烈的学成归国服务意愿。”
与此同时,国家公派留学的针对性也越来越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大了对金融和经济领域人才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金融经济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原先资助的七大领域及时地做了相应调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