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有贡献 人才要留住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3
“香港发展论坛”9月2日举行的“回归学人在香港的情况”研讨会透露,自九七回归以来,在港工作、生活的“回归学人”约有四、五万,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香港《大公报》今日发表社评文章指出,“海归”人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须,如何进一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海归”,是不可忽视的课题。文章摘录如下:
“回归学人”即内地的海外归来留学生,简称“海归派”。据国家教育部今年八月二十日最新统计数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一百二十一万人,目前已回国的有三十二万。这三十二万人,就是“海归”。而这些“海归”的一部分并没有“归”到内地,而是“归”到了香港。
“海归”来港初期,人数不多,也没有引起太大注意,但十年下来,“海归”不仅人数与日俱增,而且在金融、科技和高教等领域已经成了主力以至高层主管,所有大型金融、财经、学术活动上一定会看到他们的身影以至出现在演讲台上,向着香港的精英以及海外来宾用流利的英语作专业演讲。而据香港传媒的调查,近年交税最多的前列“打工皇帝”,内中不乏在外资大行任高职的“海归”,他们的年薪动辄以数千万元计。
而在香港八家大学,“海归”教授、讲师更已成了不少学系的中流砥柱,担负起主要的教学和科研重责。特别是理工科方面,“科大”曾经获奖的纳米服装材料研究、“中大”参与国家航天科技“神舟”讯号回收项目,主其事的都是“海归”教授。
所以,尽管不少市民对“海归”的存在仍然比较陌生,但实际上,香港近年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海归”很大的一份参与和功劳;而“海归”为了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投入工作,自己也作了很大的努力和付出,包括解决子女学业、家人生活等问题。
简单说来,“海归”就是人才。而这种人才有不同于港产人才的特点,就是视野和经历都比较宽阔,对内地、海外、香港不同社会和文化都有所接触,语言上中英兼擅,了解国情和历史,在内地还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这种人才,香港自己“出产”不多,但正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须,因此,如何进一步创造条件,吸引“旧海归”留下,吸引更多“新海归”继续来投,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事实上,当年大批“海归”来投,是因为海外不愿留或不能留,但内地又不愿归或不能归,所以才造就了香港“冷手执个热煎堆”的历史机遇。但这一机遇眼前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内地的科研条件、机制、氛围以至学术、就业自由,都已比十年前进了一大步,大批优秀“海归”不仅在金融、外贸、财经、科研等领域大展身手,有的更已走上了政府工作领导岗位,正是学以致用、报国有门,像十年前般担心回去后得不到重用、发挥不了所长的局面已经不再。如果香港包括特区政府、大学校方不在工作、生活、居留上创造更有利条件,恐怕“海归”这一“才路”未来会有中断之虞。
人才竞争是香港当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海归”就是香港这支球队的优质“外援”,只有把“外援”的心留住,跟本土球员待遇一样,大家并肩作战,才有可能拿金牌赢波。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