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体会英国学校的人文精神

体会英国学校的人文精神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3

    一个教育研究者以母亲的身份和孩子一起体验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在他们回来后,他们又一起经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很自然地,他们做了比较。也许,这个游学经历会对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在学校的人文建设方面有一些启发。

  英国游学

  外国很大,外国教育的范围也很大,局限到外国的中小学教育这一概念,仍很大,即使再缩小到一个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可以讲的事也很多。从一个母亲的眼光,也从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根据我的经历,在这里介绍一下英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当然了,是很不全面的。

  英国的小朋友入学比较早,满四岁就可以上学前班了,英文是Reception Class,五岁上一年级。我的儿子端端在满四岁后即进入了一所在英国中部的一个城市里的普通小学里的学前班。从总体上看,英国的小学非常令人满意和温暖,这包括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的社会也充满了人情和生活味,远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金属味和生硬高科技“现代化”。这些都为孩子的认知成长和道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英国政府为所有5-16岁的儿童少年提供免费的的义务教育,包括书、本和全部的学习用品,家长只需要为孩子付每天一英镑的午餐费,当然,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在家吃饭。如果家庭的收入低于一定水平,可以向地方教育当局(LEA)申请免费午餐。所以英国孩子的书包很简单,就是手提的布袋子,里面装着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回家需要做的作业和课外书。上下学的时候,满街的孩子穿着藏蓝的、绿的、黄的、红的运动衫,拎着红的、蓝的小袋子,甚是好看。

  英国的学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校长有很大的权利,除了宗教教育外,可以决定一所学校教什么课程,用什么课本。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上课的时候,教师把教室的门一关,没人会知道他在教什么,怎样教。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引入了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并设立了在各个阶段的考试。国家课程把学习阶段分为:

  基础阶段是3-5岁,学前班;第一关键期,5-7岁,一年级和二年级,7岁末参加英语和数学的国家考试;第二关键期,7-11岁,三年级至六年级,11岁要参加英语和数学的国家考试;第三关键期,11-14岁,七年级至九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中,14岁要参加英语、数学和科学的国家考试;第四关键期,14-16岁,十年级和十一年级,大多数的15和16岁的学生要参加GCSEs(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普通中学教育证书,或相似的考试。 

  所以,可以说,世界教育界有互相学习的倾向,在我们频频抱怨考试的巨大压力的同时,英国却引入了考试,规范学校的教学。

  春天的时候,在市政府送给每一个住在这个城市里的家庭的免费杂志上,刊登了给所有有三至五岁孩子家长的通知:满三岁的孩子可以接受免费的每天两个半小时的学前教育,满四岁的孩子可以接受全日制的免费学前教育。当时,端端已经四岁了,我就给他登记在了附近的一所小学。入学前邀请家长参观学校,校长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有关情况。英国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儿童保护,所以校长也向家长介绍了学校在这方面的责任,如果发现孩子有不明原因的被伤害痕迹,学校将会通知社会工作机构。

  因为端端只有四岁,又是在一个新的国家,语言不通,除了学习外,我也很担心他在学校的生活打理,自己去卫生间等等。参观了学校后,我发现,这些担心似乎多少有些多余。孩子们的教室虽不大也不奢华,却温馨丰富,有放着小桌子和小椅子的学习区、读书(book corner)、玩具区、靠墙的书架摆着供孩子们使用的书、本、铅笔、画笔等等。专门有一个放孩子们外套的挂衣间,洗手间是供孩子们特用的,还有一个小操场,有童车、滑梯等各种玩具。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应有的全有。

  考虑到端端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在英国的学校读书,我为他买了有学校标志的校服。学校九月十日开学,英国学校的作息时间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午饭一小时,我们决定付一英镑在学校吃。第一天送他去上学,孩子怯怯的。四岁的孩子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己的母语口语,端端语言天赋不差,能说会道,讲故事绘声绘色。但是进入一所与自己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学校,没有一点语言基础,完全听不懂英文,孩子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我多少有些担心。下午去接他的时候,孩子看起来很幸福,这使我也很高兴。接下来的几天,送孩子去学校一天比一天容易,我离开的时候也不再恋恋的。不过在第一周,送孩子上学的时候,这个班有的孩子还是大哭大闹,由老师接过去哄。

  端端的班十八个孩子,有一位老师,另有二位护士负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协助老师工作。小孩子吗,流鼻涕、淌眼泪、上完体育课穿外衣裤等等总是免不了需要照顾,尽管学校要求孩子在上学前要会自己上卫生间、穿衣裤等生活琐事。在学校的关怀下,端端在班上很快就适应了,还交到了朋友,每天下学,和小朋友追追赶赶,很是快乐。他最好的朋友是多米尼克(Dominick),一个很大方、颇具国际主义精神的英国男孩。端端每天回家后,总是愉快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拿出老师发的课外书,让我给读。很快地,他就能读一本本简单地他那个年龄孩子的书了。

  学期中,接到学校的通知,学校要庆祝丰收节(Harvest Festival)。我以前没有听说过这个节日,我的理解是,和我们的中秋节差不多吧。秋天,收获的季节,庆祝丰收。学校要求家长捐一些食品,以送给当地养老机构的老人,并且邀请家长参加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三9:30举行的庆祝。庆祝活动在学校的小礼堂举行,孩子们捐献的食品被摆在台子中央,香蕉,南瓜,番茄,点心等等琳琅满目,真是丰收节。考虑到去超市买的食品太普通,没有特色,所以最后我决定自己做富有我们中国民族的特点的食品。因为饺子需要趁热食用,不能存放,所以我们做了油炸果子,用发面,所以也比较软,可以适合老人食用,放在饼干盒里,并附了一张贺卡,表示我们的慰问。我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我们对学校的支持和对当地老人的关心,希望当地的老人们会喜欢我们自己做的食品。 

  孩子们分为两拨,一二三年级和学前班一拨,四五六年级一拨。低年级的孩子由老师带着进来,老师牵着一个孩子的手,孩子们又一个牵一个的手,最后一位孩子又由一位老师牵着。孩子们带着头饰一排排坐下,老师坐在长凳子的两端。唱歌,一首接一首,传统的歌曲,歌唱劳动,歌唱丰收,感谢天地的赐予,间或点缀着朗诵和表演。端端坐在其中,滥竽充数,摇头晃脑的张嘴。这不是几个孩子的表演性演出,是所有孩子的参与。伴奏钢琴流淌出的旋律是那样地朴实、纯净和优美。

  过完十月三十一日夜的万圣节(Halloween)后,就是洋溢着欢乐、友谊、亲情和热情的圣诞季节了。万圣节是一个鬼节,节前的几周,街上店铺里都挂着鬼一样的面具和偶像。在那一夜,有的孩子会带着恐怖的鬼面具到邻居家去敲门要点小钱。我在英国经历第一次万圣节时,听见敲门声,打开门后看见一张鬼脸,也着实被吓了一大跳。后来了解到这是当地的一个风俗,所以第二个万圣节,我决定遵从当地的风俗,开门,并给敲门的孩子一点小钱,但是端端却被吓坏了,直到第二天都拒绝出门。后来和英国的朋友谈起此事,他们说,这本不是英国本土的节日,而是来自于美国,其实很多英国孩子也不喜欢这个节日,很多人建议取消。圣诞季节的到来,将这一切都一扫而光,所以圣诞是快乐的季节。

  十一月下旬以后,端端在学校的活动也都围绕着圣诞节日。故事讲的是耶稣诞生的故事,手工做的是圣诞树、圣诞头饰等等。圣诞节的前几日,学校举行了义卖活动,孩子们把家里的不用的旧书、玩具、衣物拿来,在学校的小礼堂里办了一个小市场,因为东西多是用过的,所以很便宜。家长们带着孩子挑选自己需要的东西,我带着端端买了好几本书。端端他们在圣诞节前,像成人一样,也忙着互送贺卡,老师还在教室里专门放了一个信箱,孩子们把贺卡放进去,老师再分给大家。

  圣诞节前的大街小巷,充满了祥和快乐的节日气氛,风雪中的圣诞老爷爷向每一个人微笑着,每家的客厅里都放着圣诞树,挂着闪烁的彩灯和精致的小挂件,窗帘一般不拉,窗户上也都贴着圣诞的装饰。英国的冬季天黑得很早,下午不到三点就开始檫黑了,所以人们从街道走过,这种气氛总是让人心中浮起无限的温馨和美丽。圣诞前几夜,社区组织喜爱唱歌的人们举行圣诞唱歌活动,手提灯笼,游行在社区中,在每家的门前唱着圣歌,孩子们在后面跑着,跳着,跟着,悠扬美丽的歌声在街道中飘忽。

  圣诞晚会是一个学期的高潮,表演围绕着耶稣诞生的故事。端端和其他小朋友们表演牧羊人,头上裹着一条毛巾,身着长袍,一群古代中东地区的牧羊人,在耶稣诞生的时候看到天边的闪烁的星星,知道圣婴将要诞生,赶去祝贺。孩子们一首接一首唱着圣诞歌曲,间或有几个小朋友在中间表演。在着实优美的圣诞歌曲中,晚会继续着,家长和孩子们都沉浸期间,真是永远的音乐,永远的美,永远的圣诞节。

  这个学期,端端得了三张小奖状,一张奖励他数学算得好,一张奖励他开始说英语,还有一张奖励他学习努力,每周,他还间或得到铅笔、糖果等奖励。学期末,他还得到了市政府颁发的一张大奖状,表彰他在这一学期里全勤,没有缺过一天课,这张奖状现在放在我们家里最显著的地方。圣诞晚会后,学校就放三周的圣诞节假。一般地,圣诞节前会下雪,雪白的圣诞夜,但是,圣诞一过,一场雨,雪便完全消融了,又是新的一年,一个新的学期。
 
  回国后社区小学里的生活

  端端回国后已经五岁了,在英国应该是上一年级了,在北京还需要再等一年。因为不太能适应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按照端自己的话来说,老师太“凶”,中午要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午觉等等。考虑到他已经在英国有上学的经历,我最后决定让他直接上学。对于我国学校的孩子在学业上的竞争强度,我自己当然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我也知道,北京的哪几所小学对家长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在我家的附近,我也很清楚那所学校是“重点”,那所学校是“好学校”。在与我们社区学校的校长交谈后,我发现,这位校长很开放和亲和,很不是曾经想象中的生硬的校长形象。基于此,我相信,她可以领导好这所小学校,择校没有什么必要。另外,我也知道重点学校里的竞争,但是,作为母亲,我更希望他在童年的时代能有快乐的学习生活,而不是压力。所以我就把端端送到了我们社区的这所小学。我还相信,他在一所普通小学的经历,会使他了解普通的人的生活,会有一颗平常心。

  端端这个班只有三十二个孩子,是一个小班,我很为此感到欣慰,毕竟,重点学校里的五十余个孩子的班级无论如何太大了,在这样一个班里,我期望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照。中国学校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这在学期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贴在墙上的一张表上写着全班孩子们的名字,你的孩子得到了几朵小红花一目了然,小红花的数目就是先进和进步。遗憾的是,端端得到的小红花总是很少,这多少让我感到尴尬。其他竞争还有在运动会上的竞争,要求孩子们练正步,齐步走等等,还有日常的班级打分、评比等等。

  我在每天接送孩子去学校和回家的路上,偶尔也会听到端的同学说“端算题算错了”等表明他在班里并不是表现很好的话,端端自己也回来跟我抱怨“我就是最差的”等之类的话。每于此,我就非常鲜明地对孩子说,“你是非常好的孩子,你比别人的年龄小,你能做到这样,妈妈已经非常满意了,妈妈因为你而感到骄傲”。我想,我无论如何也要保护他的自信,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非常重要。

  我国孩子的家长每天要做很多事,削八支铅笔、准备学具、科学课的时候有时还要带鱼或者带花、美术课上带彩笔、带抹布、带生活用纸等等,上学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带小黄帽、带红领巾,忘带了所在班级要被扣分;中国孩子的书包太重,重的使家长真舍不得把这沉重的书包背在孩子的肩上。端端是顽皮的男孩儿,第一学期的数学学具盒很快就成了玩具,小棒、塑料三角或园片等很快就难以完全收拢,我的工作也很忙,所以我们经常忘记带学具、带卡片儿等学习用具。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我经常向老师坦诚,这些都是我作为妈妈的责任,不是孩子没有告诉我,而是我忘记了。老师总是笑我护孩子,我总是解释说,孩子的负担太重了,我希望他在学校快乐。

  我国学校在管理上多少有些缺乏人文精神,这也表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学校外观为例,学校的建筑普遍缺乏美感,城市里的学校一般都是呆板的板楼,长条走廊,上下楼梯,墙上也多贴的是名人名言,理想教育的话语等等;很多农村的学校还很破旧,连结实都谈不上,新的教学楼也都是一样的平板楼房。与端端在英国上的那所学校相比,我们的学校建筑设计实在太简单了,很难讲有什么美在里面。学校建筑应该有很多的学问,要坚固耐用,要考虑孩子们的特点,要考虑采光,要方便,要让人感到美,要为孩子们留出活动的空间等等。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国家才刚刚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穷国办大教育,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花钱,有很多事要做,有坚固结实的校舍就不错了。但是,校舍建设毕竟是花钱最多的地方,又需要用比较长的时期。如果仅仅十年后就感到这个校舍又土气、又难看,还不适用,那将是多大的悲哀和浪费。我国现在很多地方刚刚实现“普九”,就出现了危房等问题,这与我们在校舍建设上的短期行为是分不开的。

  这使我常常想起一所我访问过的一所北京胡同里的小学校。这所小学1949年由扁担胡同小学和红万字小学合并,具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已经被合并了。那是一所胡同里的小学,深藏在两边长满槐树的北京的胡同深处,当时一二年级的每个班约有三十个左右的孩子,校长告诉我,学校曾有着绿色的回廊,夏日的时候经常掩映在葡萄藤下。规模办学是我们目前很多地方的选择,但是在合并中,历史和文化淡漠而消失了。我在访问完那所小学离开的路上,看到在两边墙上写满了的“拆”字,想到那些老槐树将被砍掉,那所胡同里的小学校将会消失,甚感悲伤。北京的小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北京以胡同而著称于世,如果胡同消失了,胡同里的小学校也消失了,那北京还有什么可以称之为是北京的?
 
  中国家长和孩子的负担重,中国校长和教师的负担也很沉重。校长们除了管理日常的学校教学外,还有筹措一部分经费的责任,政府的拨款往往只够发教师的基本工资,而在社会的平均工资中,基本工资往往只占到全部收入的一半或更少,所以为了维持一个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校长们不得不另外找钱给教师们发奖金和谋一点福利,所以,中国的校长需要是教育家,同时还是企业家,能在管好学校的同时,也能找来钱。

 
  每天早上七点半,校长和班主任老师基本上就要到岗,端的班主任老师现在是什么都教,既教数学,也教语文,还带品德。应该说,我们的教师工作非常努力,一位教师,三十多个孩子,从上午七时半到下午四点半,一天下来,大事小事,工作量不能说不大。此外,还有自身提高的要求,继续进修、做研究型教师等的任务;广泛开展的教师聘任制也多少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

  当然,不能否认我们的学校在知识传授上的经验和成就。中国的孩子到了英国上学,进入同年龄的班级,除了语言上的问题外,一般在数学和科学上表现都很优秀,如果很快能解决语言问题,一般成绩都会不错。端在回国后的学习生活,学业上应该说也颇有成就,刚二年级的小学生,一般的书、报纸上、街上广告上的字很多都认识,能读下来,写的日记也颇为不错;数学上,在老师和我的帮助下,也能做得不错。

  一些思考

  看到这样拉拉散散地作的比较,我不免将会被怀疑是崇洋媚外。其实,我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他山之石,可以功玉,我只是希望别人的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中,在崇尚竞争的时代,在人口众多的现实下,的确,无论任何人,孩子、家长和教师都很难轻松。毕竟,到最后,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一个又一个竞争激烈的考试,进入重点学校,进入重点大学,能有一份好工作,我和我的端端也不能免俗除外。所以,尽管我现在没有给孩子加更多的压力,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这样做多少有些心虚,在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是尽可能地关注他的学业。

  从孩子的角度,我当然喜欢英国的学校,孩子们总是快乐的,老师总是在表扬,在鼓励,环境也非常优越,家长用不着管准备书、铅笔、学具等等这些事。但不是说,英国的教育就没有问题,事实上,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也许,条件太好了,身在福中不知福,比如英国学校存在比较严重的逃学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端端全勤还会得到市政府奖励的缘故。

  人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的,是知识的成长,也是道德的成长。人的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毕竟人不是机器,学生也不是学校这个工厂需要生产的产品,人充满了感情,人是多样的,人需要交流,人类需要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延续人类的文明,推动文明的发展。一个充满温馨的人文环境会焕发人心灵的美感,使人心灵和谐,这也会会使人很好地社会化;而在一个过于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成长,过大的压力不免会使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有的人还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样的话,社会很难成为有道德的,人也很难成为有道德的人。有人说,未来中国的十大危机之一是诚信问题,这显然并不是危言耸听。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在知识上,在心理上,在道德上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的社会不能逃避的责任。 (编辑:赵露)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