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英国女生拥护“男主外女主内”

英国女生拥护“男主外女主内”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3



  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留学,在发展研究院(IDS)申请了旁听课程。

  有一次,老师组织大家讨论“性别歧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说,如果不支持女性公平就业,社会可用人力资源就会减少,将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没想到,一位英国女生立刻提出了异议。她认为,绝对公平的两性就业是不可能的,男人在外工作,女人照顾家庭,这是自然的选择,是两性特点决定的。

  我有些吃惊,简直不敢相信这是21世纪发达国家人民说出的话,于是跟她辩论:“‘男主外女主内’是农业社会的典型观点,今天,尤其是在城市里,大多数工作更多的是靠智力和学识而非体力。在这种条件下,女性的就业竞争力并不输给男性。”

  这下捅了马蜂窝,所有人都看着我。那位英国女生怒了(大概生气我暗示她小农意识),质问:“两个人都工作,谁来做家务?”

  我说:“男人也可以做家务啊。如果一个家里妈妈比较会赚钱,就可以让爸爸呆在家里做家务。”

  那些欧美学生和非洲学生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英国女生乘势追击:“从传统来看,男人的自尊允许他们这样做吗?”

  我也急了:“怎么不允许?我们北京就有这样的全职先生洗衣做饭带小孩。当然这是极少数的。中国城市里有家政公司,大部分双职工家庭会请专业家政人员做部分家务。”

  以前,我一直以为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开放,其实不尽然。虽然英国校园里穿“三点式”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女生也让我瞠目结舌,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放弃了所有传统。出来看一看,会发现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开放,他们也会发现我们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保守。

  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哪里来

  在英国呆了一段时间后,我渐渐理解了西方人对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误解。

  一天晚上,电视台播放了来自中国的新闻。节目中,一群人用中文控诉,说中国政府不许他们过圣诞节。BBC的广播天天告诉你中国有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压制西藏人权、迫害法轮功……当然,人家也不是完全不报道中国好的一面,只不过把正面报道安排在夜里12点以后,大概只有我这种想锻炼英语听力的“夜猫子”,夜里还在听BBC的广播。

  经过长时间这样的宣传后,一些缺乏判断力的人就会跟着跑。

  一次,我看到法轮功抗议者做的宣传栏,说法轮功是“群众大型体操”,旁边还贴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中年男子被人抓着头发跪倒在地,脖子上挂着牌子,上写“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后面还有一个写着“斗私批修”的横幅,围观人群的衣服基本都是绿色和蓝色的……

  这都哪儿跟哪儿呀!照片一看就是“文革”时候的,简直指鹿为马,张冠李戴,谎话连篇!即使这样,有的老外也信了,不光相信,还帮着宣传。

  新室友夜里12点做晚饭

  我住进英国学校的宿舍不久,就听说一位西班牙的访问学者将成为我的室友。这可是我的第一位外国室友!我充满好奇,期待不已。我把这个消息发给校内的中国朋友,请教该如何与老外室友相处。朋友们反应迅速,我的邮箱里涌进了大堆建议和苦水。

  有人说,共用厨房和浴室要注意协调时间,避免冲突;有人说,收好自己的东西,包括厨房里的食物,尤其是水果,因为和她同住的X国学生就偷吃她的东西(其实,按照人家国家的文化,住在一起的人理所当然可以共享食物);有人说,欧美人喜欢保持独立空间,她的室友每天只跟她说两句话——早晨出门“Bye”,晚上回来“Hi”,指望跟外国室友练口语,门儿都没有!

  一位“夜猫子”朋友夜里给我打来电话:“千万记得不要随便问人家女士年龄,那属于隐私,就算她让你猜,也要猜小10岁,欧美人比咱黄种人早衰,你不知道,……”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她不断重复着“你不知道”,说了一大堆我其实知道的事情。

  从早到晚被热情的建议困扰,让我不再憧憬新室友的到来。

  一天傍晚,我回到宿舍,被突然冒出来的一声“Hi”吓了一跳。我的新室友热情洋溢地自我介绍,当知道我来自中国时,她更加兴奋,连声说:“中国!我喜欢中国!我去过中国!”聪明、热情、爽朗,外加超级阳光、美丽的笑脸,我的室友真是完美,除了每天夜里12点准时开始做晚饭以外……

  顺差在中国 利润在美国

  留学期间,我申请做了关于“中国外汇体系改革及其影响”的讲座。经过两个月的准备,我以中国学者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制造’的真实情况”、“人民币升值的多国博弈”、“中国外汇体系风险”等问题,例如: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美国人赚到钱,中国人赚到GDP(国内生产总值);美国人投资,中国人制造;中国人越制造,美国人越富有……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

  听众不时发出善意的笑声,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南美一个发展经济学学者问:“难道你不觉得中国政府应该让人民币升值吗?”我解释说,汇率是一种价格,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政府,中国从2005年起就实行浮动汇率制了。

  这位男士显然油盐不进,仍然念叨着人民币该升值。我站起身,在写字板上画了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图,告诉他,从2005年至今,人民币汇率一直单边升值。他又说“升得不够快”,我只好使出“杀手锏”:“如果今天就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升到1比1,那么,今天中国就是世界GDP第一,但它仍然是一个拥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算人民币该升值,也应该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太快会出问题。”听众频频点头。

  中国学生说英语出“洋相”

  在国外说外语,首先要破除心理障碍,主动与人交流是第一步。我和身边的中国学生、学者,常交流学习英语的心得,我们共同的体会是,一定要认真说,哪怕说得慢一点儿,否则一不留神就会出“洋相”。

  一次,学校组织留学生去牛津大学,回学校的路上,一个云南男生迫不及待地问司机:“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国?”司机看着他,有点儿懵。数秒钟后这位男生才反应过来,连忙道歉:“对不起,我是说回学校……”所有人立即狂笑。

  一位来自山东的生物博士,总是弄错“3”和“6”,当她把0.2乘3的结果表达成“0.3”的时候,导师抓狂了。不过据朋友们评价,所有笑话中最离谱的还是我的。

  刚到英国时,在火车站的售票口,我要买10点以后的打折票,结果说成了“10月以后”。去年5月,我结束留学和导师告别时,我们已能以较快的语速交流。导师问我这段留学经历是否有益,我心里想着“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嘴上却说“昂贵的经历”。导师立刻睁大了眼睛,以为留学让我破了产。我赶紧“补救”。凭良心说,助学金还是够花的。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