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过来人”讲述香港大学生涯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3
2006年无疑是香港高校大热的一年,高额的奖学金、国际化的城市环境、宽阔的就业前景……这些诱人的条件,使得大批内地的尖子生心动“港校”。
2006年9月,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踏上了求学香港的道路,在网上,他们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圈子:“求学香港博客圈”,他们用博客记录了精彩纷呈的生活,求学见闻的点滴,也为内地想要报考港校的学生了解香港文化开了一扇窗户。
博客圈里的60多名求学香港的内地学子来自于香港的八所高校。据新浪考试频道负责人介绍,到目前,该博客圈(包含了60多名成员的个人博客)点击数超过100万,今年11月份又将与湖南电视台联合策划创作出版“求学香港”的书籍,“港校”的热度至今不减。
曾有报道称,一名内地尖子生因为不适应香港的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而最终选择放弃,回到内地复读重新高考。本报记者采访了“求学香港”博客圈的发起人、圈主“黑色了望”、博客圈的核心成员Woody以及厦门一中毕业的林时蔚,揭开了“港校”学习生活的面纱。
“黑色了望”原名王小龙,毕业于河北沧州一中,2006年高考成绩565分,以超本一线88分、天津市第170名的成绩录取于香港理工大学全球供应链专业。
■条件一 积极、乐观、有野心
王小龙承认报名“港校”确实是受到了外界舆论大气候的影响,但之所以报考和最终选择香港,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个人理想。“我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香港优越的环境对我来说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
初到香港学习,王小龙最大的感受是“学在课外”、最大的困难是语言关。
“第一印象就是自由,在香港读书,没有任何限制,几乎绝对自由。上不上课、回不回宿舍都不会有人管。除了课内的基本课业,学到更多的是专业之外的东西。在国际化的香港社会,我们有很多宝贵的机遇,我们可以经常性地参加一些义工活动、社团活动、学术经济论坛以及讲座,对个人的能力是一种提升。”王小龙说,“与内地高校不同,香港的高校没有班级的概念,只有同专业、同院系的概念。在课程方面,香港高校学习的知识较广较新,而内地的课程较专较深,各有优劣。”
“语言关”是每个内地学生都需要克服的,英语是一个关,粤语是另一个关。
在香港所有的高校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使用英语,刚入学,就有成堆的英文表格(学籍卡、注册表、选课单等等)要你填写,这就被吓住了,一些教授的发音有口音,还有一些新开的课程里的专业性词汇也是重书面轻口语,这和内地学校一贯的做法完全不同。
“对于北方学生,粤语真的比英语难得多,出现了一种很尴尬的场景:一个香港人,一个内地人,两个中国人在一起却要用第三种语言英文去交流,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对于即将报考港校的内地学生,王小龙的评价是:香港既不是天堂,又不是地狱,只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入口。
“我的性格较乐观,属于极外向型,乐于与人交往,乐于迎接挑战,性格上的因素使我比较容易适应香港高度宽松高度开放的求学环境。我想提醒想求学香港的考生的是,一定要对香港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只有你认同了香港的文化、香港的价值观以及整个香港的社会,你才能够融入其中,才能尽可能多地吸纳学习。既然选择了香港求学,就要发自内心地把自己当作一个香港居民,完全投入港式的生活,不要刻意把自己划分成‘内地人’,如果连自己都把自己排斥在香港社会之外,又怎能奢求香港社会不排斥你呢?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应香港社会,在我看来,可以一言以蔽之———有梦想、有抱负、有追求、有野心的人。”
Woody毕业于北京交大附中,2006年成绩为659分。现在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商学院全球供应链管理专业。
■条件二 要有足够的耐力
Woody报考港校的原因是“大多数港校不占高考志愿”。在他看来,看重的是香港高校的教学模式,尤其欣赏注重实际能力和应用这一点。“录取的专业是我填报的第一专业———物流,物流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强项,另外从整个商科来讲,又是‘港校’的强项。”
香港给Woody的第一印象是热、人多、东西贵、爆炸式的信息……
“想象中的香港必定是高楼林立、随处的摩天大厦、生活得奢华,但真实的香港其实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里也有贫民区,在天水围,你能想象有多破就有多破,那里也有真正的危房,他们那边有8层没有电梯的楼,曾看见过一个住在7楼的80岁老奶奶,真不知道她每天是怎么上上下下的,那个楼梯基本上两个人是不可能过去的,只有一人宽,条件很差。”
信息的“爆炸”程度也是Woody意料之外的。“每天在学校邮箱里,有二三十封邮件,你每天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在检查邮件上面,哪些该看,哪些不该看,初去的时候会真的不习惯,你一定要学会从大量资料中摘出重点、筛选真正对你有用的资料的本事;还要耐下性子来,因为是全英文的,一点一点看,慢慢就会习惯。”
一年的学习让Woody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全方位的。比如英语课学的写作方法,在别的科目的报告写作中马上就可以用到;比如交流的能力,“交流圈子除了内地生以外,还有香港本地生(他们大多不会讲普通话)、外国学生……我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队,每周都要训练,因为场地不够,我们要去红磡街市定场地,去港岛给一些队友选拍子,每次完了之后‘撮’一顿,增进了友谊,也学到了很多香港的文化”。
另外还有独立的能力、自觉的能力,还要有耐得住寂寞的能力。
“平时比较依赖父母的同学不适合到香港发展,我初中的时候,父母在除基本生活之外的很多方面,已经不怎么插手管我了。要耐得住寂寞,要善于交新朋友,表现得大方得体。要不怕困难,不论是学习上的(比如全英文教学),还是生活上的,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我认为,那些抱怨‘不适应’的人,都是托词,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耐力不够。”
对于今年高考的同学,Woody想说,香港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它是开放的,可能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就不适合。还有就是理工科类专业,香港就不是很有优势,与内地高校相比它的实验手段、技术条件都有限,而商科却是有优势。“选择香港,就是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这条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一般来讲困难会比在内地上大学大得多,但是也更锻炼人,不是让环境适应你,而是你主动去融合它,挺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林时蔚,毕业于厦门一中,2006年高考成绩603分(文科),不算高分。现在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全球商业系统管理专业。
■条件三 会“玩”
林时蔚之所以报考“港校”,一是出于想“考出去”的念头;二是考“港校”还算经济。父亲一直坚持让她出去,因为家境不算特别富裕,父亲认为与其大学4年读完后再去外国留学,不如直接去香港读,花的钱更少。
学校生活的最大的感受是自由和快乐。“一周只有15小时的课,可以自己安排着上。学校很多科目都很有意思,像我这学期就选了‘英语与电影’,上课就是在看电影,还选了西班牙语,这也是我喜欢的。这次放假去厦大呆了几天,他们要早自习,还有熄灯拉电,真的受不了。去听他们的管理课也是很无聊,还要上什么军事理论什么的。”
在香港高校的作业也很特别,很多作业都不是书面的,有presentation“展示”,有拍video,写文章还要去亲身体验,就是比较注重实践和应用。“我参加了2次的high table dinner(高桌晚宴),大家都要穿礼服或者晚装,很正式的,请一些社会上比较出名的人来和大家做分享。这种社交场合其实就是要让大家了解一些参加正式场合的礼仪和知识,扩大交际,这在以后步入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在城市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香港的学生比较“疯”,特别是在宣传自己社团拉票的时候,也很能玩,常常让我们这些内地生侧目。
“我参加的活动挺多,都是和伙伴们一起来组织,以前总觉得搞活动简单,到了真正做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事无巨细,爸爸妈妈都说我成熟了很多,而且频繁的presentation和面试也让我变得勇敢了,不会怯场。”
林时蔚说,到香港一定要会“玩”,这里的“玩”当然也能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我是一个能玩的人,也挺好相处的,我认识的一些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同学,腼腆得既不愿参加活动,交往的圈子也只是内地人,有的为了省钱,整天窝在宿舍里自己煮饭,也不和别人出去玩,甚至不想离开香港去国外交流。也有整天读书、泡图书馆的,那你去香港干什么,还不如在内地读书更省钱!”
林时蔚认为,如果内向的、只爱读书不爱参加活动、不爱与人交往的内地生最好别去,当然家庭经济不允许的话也不要去了,毕竟是一个开销不小的城市。去了就应该多多参加活动,最好能交几个香港朋友或者外国朋友,提高自己的交际圈,尽快融入他们的生活,他们也能给你们指导。当然学习也不能丢下,有一个学长去了3年,因为不读书,尽瞎玩游戏,最后被退学,真是很浪费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