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大学城找不到围墙和大门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3
说起“大学城”,可能多数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牛津、剑桥之类的历史悠久、文化浓郁、规模庞大的欧美著名高等学府和它们所处的古老而美丽的小城。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在世界上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存在。通常指的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因此称为大学城(College Town)。
牛津大学城街景
值得关注“大学城”教育现象
国外大学城最显著特点是:大学城与所在社区(城镇)之间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大学城被人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意思是大学与所在社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美国剑桥城位于波士顿市西端,是闻名全美及世界的大学城,这里有大大小小大学60余座,这里居民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且素质优良,大部分成年人都有本科以上的学历。
国外的大学城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特别是美国的大学城数量最多,据统计全美至少有58个大学城。国外著名的大学城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等。在其他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虽然称法各异,有的没有正式的称法,实际上存在一些可以称为“大学城”的教育现象。
我国过去对国外教育现象的研究,涉及到“大学城”的不多见,其实大学城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对目前我国正在兴起的建设“大学城”(高教园区)现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校不独立于社会而存在
在美国为例,几乎任何一个大学校园都是开放的。
第一,校园没有围墙,所以与非校园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第二,既然没有围墙,就没有一个威严的大门。一道校门可以把学校与校外的社会分成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让属于学校这个群体的人走到这里油然而生一种归宿感、自豪感,而让校外的人走到这里顿生一种艳羡之情。美国的学校充其量只在学校的边缘处设一个标牌,刻上学校的全称。那块标牌可以高档到是大理石,也可以平凡到是一块木板。总之,学校的标牌像是一个提醒,让人省悟到你双脚已踏上了学校的领地。
第三,学校与整个城市浑然一体,学校内的街道只是学校外的街道的其中一段,所以,街名是完全一致的,交通灯也自然地设在各个街口。
除了开放的特点之外,美国的大学校园一般地盘极大,少则数百亩,多则可达到几万亩。在这样的广阔地域里,如果一定要安步当车,即使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在时间上也是一件极不划算的事。
美国波士顿大学城
学校是出售知识的超级市场
不仅在物质形态上,学校被揉进了社会之中而难以分辨其独立形态,而且在非物质形态上,学校更是混同于一般的工厂、商店。学生到学校念书,教师到学校授课,正如顾客到商店购物消费,工人到工厂劳动赚钱一样,都是一件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商业行为。
学生没有被组织成一个班而进行活动,也不会有一个班主任来督促学习,管理学生。教师到学校授课,教书便教书,教了就走人;学生到学校上课,上课便上课,下课就完事。除了在学校的那段时间,学生或教师便不再与学校发生任何紧密的联系,吃穿住行都纯属一种个人行为,属于自己的责任范围。倘若学生一定要在学校住,在学校吃,则学生就必须按社会上所认可的商业原则用钱进行交换,学校不负担任何补助。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学生到学校上课实际上是一种购物行为,只不过这个物是一种知识形态罢了。学校与社会浑然一体还在于学校除了销售知识之外,并不负责道德教育,通俗一点说,便是只教书不育人。育人是教堂和监狱的事,学校是出售知识的超级市场。
在教室的墙上,或者在学校的广告栏上,充斥着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商业广告,至于黑板报、体育文娱活动的海报,在这里几乎是看不到的。
难以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学校既然不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就难以营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即所谓校园文化。
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忙于打工赚钱,或者沉溺于自己的私生活,因而也就难有余暇和心神去创造校园文化,同时也没有一个团委、学生工作部之类的机构以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为要事。学生下了课便走回自己的生活小圈子内,即使是一个号称有三万学生之众的校园,除非上课的高潮时期,否则学校里便人影寥落,很难看到中国学校里那种摩肩接踵的盛况。
校园文化产生的要素应该是人多和朝夕共处,有了这两个要素,一万个学生一万个脑袋,聚在一起,信息、主意和情感不断碰撞、反馈和融合,校园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如像调制鸡尾酒一样,各色各味的酒巧妙偶然地融合在一起,便就成了甘醇奇妙的琼浆。
在美国的校园里,自由是有了,因而大家总是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今日是学生,明天是招待帮佣;这个学期是学生,下个学期也许就心血来潮地退了学。一言以蔽之,在美国的校园内,缺乏凝聚的力度,因此,厚重的校园文化也就难以酿制了。
体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
说美国校园没有自己独特厚重的校园文化,并非就意味着在校园里缺少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热情指向。
譬如,体育就是美国校园里大家津津乐道、并且为之而激动疯狂的东西。校园里最巍峨最庞大的建筑必定是室内篮球场和露天橄榄球场,其之巨大至少可容纳五千到上万人。除了每年约半年的赛季,每周会有一两天把这些庞然大物派上用场,其余时间它们便静悄悄地耸立在那里,象征着学校的力量,等待着沸腾的和悲伤的时刻。
倘若学校的球队在主场被客队打败,那么,从球场里出来的人流准是拉长了沉郁的脸缓缓而出,仿佛是参加完葬礼在走出殡仪馆;倘使主队在观众的歇斯底里的呐喊助威下打败了强大的客队,那么那一夜准要闹得昏天黑地,甚至,很多球迷便极有可能酗酒闹事而“英勇”地走向警察局。
体育在学生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很多学生之所以来到某一个大学就是冲着它的篮球或者橄榄球而来的,而非它的学术地位、教学声誉。如果一个学校这两球在全美是一流水平,那么高中毕业生便会像好汉奔梁山一样奔它而来,因而学校为了保证生源,也把体育当成整个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一个学校的篮球教练或者橄榄球教练,一般也是一个大学里举足轻重的人物,连校长和校董事会也要敬他三分。校报里读者最多的一版是体育版,学校里最受女学生崇拜的是体育明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毕业典礼。尽管平时每人来去匆匆,学校也从不以任何集会的形式登报,或者广播的形式,对学生以示关怀,然而毕业典礼却无比隆重。学生的父母无论如何日理万机,也会搁下一切,不远万里来参加毕业典礼。
举行毕业典礼时,教师代表以及校长都穿上传统的各式礼服,学生也穿上花几十美金或租或买来的一套特制的与学校专业学位相当的礼服礼帽,随着庄严的乐曲声,缓缓行进到场内。只有到了那一刻,学生才刹那间感到与学校的距离近了许多,不再那样若即若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