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能做什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2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翻到一本说玉的书,是译本,作者是名中国人。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中国名玉,扉页上还配着精美别致的图片。可能是由于不好翻译的缘故,玉的名字还是中文,旁边是大段的英文注释。”“平时我对玉器根本不感冒,但是那天却把这本书来来回回地读了好几遍,一股不知从何处来的兴奋感和幸福感一下子都涌了出来。”刘瑾笑着说。
22岁的刘瑾,今年大二,正就读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会计专业。“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很多,悉尼尤其集中。跟外国朋友聊天的时候,常会不自觉地提起我们的文化。”她饶有兴致地告诉笔者,澳大利亚对异国文化采取一种包容和吸纳的态度,这里的人民有趣而可爱。“我给他们讲中国的神话传说,他们最喜欢十二生肖的故事,还喜欢戴雷锋帽,喜欢穿老北京布鞋,T恤上面都是汉字。”她认真地告诉笔者,留学生是文化的民间大使,承担着沟通和传承的责任。文化传播是潜移默化的,是需要有深度的。“让外国人看懂我们的《三国演义》,可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文化应该以不同的形态传承,以不同的模式呈现。据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班冀斐介绍,几个月前,洛杉矶越剧团在南加州成功演出了《红楼梦》,演员全部都是生活在洛杉矶的华人和留学生,吸引了众多外国观众。“外国朋友对我们‘古’的东西感兴趣,但是现在却缺少一条有效的渠道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学。”他提醒留学生要时刻铭记使命,“不能丢失自己的文化之根,不然我们有什么资本向外传播文化?我们应该把精品文化推向世界!”
文化根,连形,连神,连魂,点点滴滴,沿着一条精神线索缓缓流去。“只要文化之根不断,无论自己身处何方,灵魂始终在故园温暖的怀抱里;不论所处的时代是如何的喧嚣、浮华,精神却不会焦躁和空落。”一位华人作家深情地写道。
“在国外,感觉祖国就是母亲,是生养我的地方,虽然身在他乡,但是心还是属于这片土地,属于这个民族的。”正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郝璞深情地说。他告诉笔者,海外对中国的了解很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少。“我们问身边的外国朋友,中国的象征是什么,许多人的回答是,中国功夫。一些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后非常惊讶,原来,他们发现中国并非人人都会武功,也并不好战。”郝璞表示,留学生的责任就是把中华文化用一种世界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行之愈远,乡情愈浓。对海外学子来说,更是如此。
●语言文字 弘扬文化的第一步
“闲暇的时候,常和外国朋友聊聊汉字、历史、风俗之类的话题,然后跟他们说,汉字一半告诉你意思,一半告诉你发音,我们中国人看到一个汉字,不认识也知道意思。他们就觉得很高级。”郝璞幽默地说。他饶有兴趣地谈起自己教外国朋友学习汉字的经历,“我先教他们‘木’,然后我写了个‘林’,问他们是什么意思,他们都知道。后来我又写了个‘森’,他们也知道意思,就说中文好简单。”“我告诉他们,生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就是GOOD,好;男就是用力气在田里干活,妇就是女人在家里扫地……他们了解了这些,就对中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文学作品开始感兴趣了。”
班冀斐告诉笔者,他经常教身边的外国朋友一些简单的中文字词,比如谢谢、我爱你之类,“我先不告诉他们意思,他们不懂,就开始‘我爱你’、‘我爱你’地乱叫了。”他忍不住笑着说道,“他们对学习汉字和中文非常有兴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当前中国的对外传播,必须针对对象国的风俗,用当地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去讲述‘中国的故事’。”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黄友义在谈到文化的对外传播时曾表示,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首先要从语言文字开始,对中文典籍的翻译工作还任重道远。对于持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来说,单凭几个汉学家或者中国学研究者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单凭几个古代戏曲的表演团体在国外晃几圈,也是不行的,需要一股持续而坚定的力量。黄友义表示,2008年,是中国展示文化软实力的一次契机,语言文字的对外传播需要一座桥梁,留学生的力量不可小视。
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联负责人钱江介绍,墨大学联正在策划一个关于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活动,预计下学期正式启动。“我们希望通过博览会的形式将中国文化,包括汉字、古代哲学、手工艺制造等,在澳大利亚社会传播开来。吸引西方人和华裔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东方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在国外,了解中国的人还是太少。”
●传承之路 走了多远,还有多远?
“我留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澳大利亚,中国的痕迹依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很少被提升到真正的文化层面。”刘瑾告诉笔者,在澳大利亚,有许多中国生产的小商品和小工艺品,但是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文化的成分被商业化和消费品化了,精髓被抽干,剩下的都是些无趣的干货。
“荷兰有许多中国餐馆,中国菜可谓深得人心。另外,用的、穿的、玩的,大部分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但是真正涉及文化内质的东西太少了。最为喜闻乐见的还是打入好莱坞的几部功夫武打片。”郝璞无奈地说。他表示,无论身处何方,弘扬东方文化、让中华文化薪传海外,是历史赋予留学生的责任。“但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于如何使中华文化实现纵向传承和横向播散,刘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化需要讲解。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通,就好比把卢浮宫的东西硬摆到中国,你不讲解,谁看得懂《思想者》呢?”
正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杨新义则认为,振兴经济应当与传播文化统一起来,二者共同发展,互相推进。“这份历史责任,海外留学生义不容辞。”他诚恳地告诉笔者,海外学子因为迈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拥有地域和信息资源的双重优势,感知国际动向的触角比较敏锐,更是一股建设祖国的强劲力量。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考虑出版一本中国文化历史大辞典,普通公众只要对中国文化有兴趣,都可以答疑解惑。”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提高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可以考虑在翻译中国典籍的过程中,利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漫画图解本等形式,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编辑:刘学)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