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日本看日本人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2
在留学日本时的一次讨论课上,老师写下家人、公司、亲戚、朋友几个词,让我们按重要程度排序。中国学生的排序是:家人、亲戚、朋友、公司。日本学生的排序是:公司、家人、朋友、亲戚。美国学生的排序是:家人、公司、朋友、亲戚。看似简单的排序,实则反映出内涵很深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的排序,很明显体现出中国人家族本位的文化特征和思考方式。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人的排序显然体现出集团本位的思考方式。而美国人的思考方式似乎介于中国、日本之间。这个结果耐人寻味。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人应该比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更像“我们的亲戚”,事实却非如此。这种想当然的感觉恰恰是我们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错位”的原因之一。
我们对于近邻的研究很多,特别是作为大众媒介的电视、广播、报刊,经常会有关于日本人的各种消息,这些消息中总是渗透着我们自以为是的对日本人的理解。有着古老历史积淀的中国人在对异文化认知上,经常是在不自觉状态下出现认知的盲点。尽管,地球正在成为“地球村”,但知己知彼仍旧是清楚看待问题的前提。
关于日本人的基本性格,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研究堪称经典。她在《菊与刀》中写道:“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巴瑞则从人类学的观点研究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即:谨慎、固执、独善其身、常怀感谢之心、狂信性、傲慢、易受伤害、完美癖、爱干净、规矩、虐待与受虐、玄学性。拉巴瑞认为,日本人有“对社会关心、集团主义倾向、顺应主义、相互主义”等行为特征。这些评价,日本人是不是认同?就像我们总是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人“勤劳勇敢”是真理一样,如果听到不是这个结论,我们定会觉得他民族不够友好,甚至是在诋毁我们。从这个意义看,我们是不是也该看看日本人怎么看待自己?
“天生”爱集体、爱秩序
日本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日本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人有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绝,也有考虑问题缺乏大度的偏狭。这一点,日本人自己是承认的。日本人能够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了集团利益能够牺牲个人利益。乍一接触日本人,觉得他们毫无个性,简单的问题也没有答案。比如,你问日本人:“你的孩子学习怎么样”?他们通常会支支吾吾地告诉你:“孩子嘛,都一样”。
日本人很少谈到抱负,更是鲜有公开表达个人意见的举动,他们也不喜欢出风头的人。对于这样的民族性格,用“谦虚”做定义也是欠准确的。
日本人从小就会被灌输“不要给人添麻烦”的理念。所以,日本人对秩序的“敬仰”仿佛与生俱来。“兄弟结婚以后就是他人”、“朋友之间借了钱就不是朋友”,这类“绝情”的话让人觉得日本人“冷酷”。日本人既然崇尚不给人添麻烦,自然也就怕他人给自己添麻烦。他们那种“律己到牙齿”的份儿,不知道该不该称为“文明”?我们经常为国人不好好排队、做事情不守规矩而“头疼”不已,并将其归结为国民素质问题。亲身体验日本社会,人们会发现日本人爱秩序已然成了习惯。
在地震中,当一个日本人先逃生后,他居然会对着废墟里急需救援的人说:“很抱歉,我先走一步,祝你好运”之类的话,然后,跑到指定的“避难所”,把营救亲人的事情交给警察。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们会觉得日本人既狠心又虚伪,还很莫名其妙,既然自己都跑了,还奢谈什么“抱歉”?换了中国人,不来一番哭天抢地般的营救,那还算是“人”吗?就这个问题求教于日本人,他们说:“地震中很危险,自己不是专业救护人员,与其徒劳无益地救援,不如自己先逃生更合理,损失也更小。”面对问题,我们想的是情感,而日本人更多的是思考现实的合理性。
二战结束后,面对即将占领日本的美军,为了保护更多的普通日本妇女免遭可能面临的性侵害,日本高层竟然能够专门召开内阁会议讨论紧急从日本各地招募妓女,在美军驻扎的周边设置一道又一道的“妓院防线”。这种做法自然是从秩序性、合理性、集体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倡导“专业精神”
不在日本社会生活,还真的很难理解日本人的“专业精神”。他们每年都在各个行业评比谁做得更专业,无论是开面店的,还是做点心的;无论是打扫卫生的,还是卖东西的,只要干一行,就要追求专业精神。这恐怕也是日本产品、日式服务能够被普遍认可的主要原因。记得留学的时候,日本人批评留学生不敬业,举例说留学生打工时,刚把面放到锅里,看看到了下班时间,给周围人交代一声就走,决不肯多干几分钟,把面煮好端给客人,总是喜欢耍心眼,玩花活,缺少敬业精神。日本人非常讨厌耍滑头的人,喜欢敬业的人。这是日本人从小被培养起来的价值观。
如果你问日本妇女做什么工作,她会告诉你“专业主妇”,翻译过来就是家庭妇女。而中国妇女被问及同样的问题,回答多半是“没有工作”。乍一听,会认为作为家庭妇女,中日两国女人肩负的“使命”应该差别不大。但正是“专业”二字的差异,还真就不同。日本家庭主妇不仅任劳任怨,而且很“敬业”。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是花很长时间化妆,穿戴整齐漂亮,每天都能够保持“饱满的生活热情”。她们对待丈夫,就像对待工作对象,耐心、热心、诚心、关心,很让中国妇女显得“ 服务精神”欠佳。
强者哲学
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特征,日本人一出门就是茫茫太平洋,身边又有中国、俄罗斯两个“超级巨人”相伴,想想也是挺难为日本人的。日本人从来都很勤劳、有危机意识和富有侵略性。日本人认为尊崇强者、欺凌弱者是天经地义的。在二战中,美国人曾经毫不客气地扔了两颗原子弹,并对东京进行了近乎于毁灭性的轰炸,但日本人好像并没有耿耿于怀。我们一天到晚耳提面命般地提醒日本人正视历史,不要参拜靖国神社,他们却置若罔闻。
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像美国一样强大,日本人也就不会这么较劲了。我们对待弱者是同情的,对待强者是心态复杂的。日本人与我们正好相反,真的比他们强,他们还就真的尊重你。所以,在日本人眼里,要想获得尊重就得自强。我有次看电视报道,一个中学生被欺负后跳楼自杀。就这个问题与日本人讨论,他们居然镇定地觉得没啥了不起的,理由是谁让他弱。
从日本强国历史的脉络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强者的向往和追求。隋唐之时,中国强大,日本人向中国派遣使者,全方位学习中国。近代以后外国人的洋枪大炮,打醒了日本人,日本人看到自己曾经仰慕的中国老师也被打得七零八落,于是,开始变革维新,完成“脱亚入欧”。从日本的文字、建筑、生活习惯……很容易发现日本人有善于向强者学习的痕迹。
感恩之心常挂嘴边
日本人对帮助自己成长起来的人都会感恩的,而且将来也可能在他们有困难时答应他们的请求,或者对他们身后的亲属给予特别照顾。人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履行这种义务,而且这种恩情并不随着时间而减轻,甚至时间愈久,恩情越重。每年的 “中元”节就是全日本感恩大行动。知恩图报是日本人的基本价值观。
也许正因为感恩是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受恩就变得不再平常。日本人不喜欢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并非是缺乏主动性。日本人认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明治维新以前,有一条著名的法令:“遇有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有明确的职责而出面帮助,会遭人怀疑是不是另有他图。既然知道帮助别人会得到感恩领情,所以也就会非常慎重地对待涉及感恩的问题。对于卷入 “恩情”,日本人是十分小心的。
对于日本人处处显露出来的感恩,我们其实不太习惯。觉得既然做了好事就不要图报,感恩更好,不感恩也没啥。看似我们的想法很高尚,但难以持久。因为,人终究不是神。
忍耐之心尤
日本的岛国文化,导致日本人不得不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够实现追求的目标。团结的基础在于协作。为了保持在人口密度过大下彼此相安无事,协作和忍耐都要有很高的要求。不管私下有多少矛盾,在一致的利益下,日本人会表现出超人的协作和忍耐精神。
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忍耐。看到日本幼儿园老师告诉站在美食边上的孩子“要忍耐几分钟后再吃”,我们会觉得很不可思议,甚至觉得对饥饿的孩子是“残忍”。这种压抑教育,在礼仪的氛围中,经过长期的修练,养成了日本人无以伦比的忍性和超出寻常的冷静。日本电影《人证》里道貌岸然、风度娴淑的母亲不动声色、干净利索地杀死了从异国远道而来寻找自己的混血儿子后,还能够平静地出席庆祝晚宴,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忍韧。
在地铁里,早晨的日本和夜晚的日本实在是大不同。随着太阳的升起,清晨的日本地铁里挤满了西装革履、斗志昂扬、彬彬有礼的公司职员。夜晚的地铁里满是酒气,那些白领们脖子上的领带松弛着,东倒西歪地勉强站立着,让人无法把两个场面想像成是同一群人所为。甚至喝醉酒的人还会当街小便……日本人平常沉默寡言,表情冷淡,受着各种各样的压抑和委曲,可一到紧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创造奇迹。忍耐、成熟和偶发的孩子气能够在日本男人身上完美组合,也是其他民族中少见的。
短短小文其实很难把对日本人的认识写清楚。总的来说,日本人能够清楚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知道自己的定位,能够做到吃苦耐劳。我认为中国人如果真的有日本人那种学习精神和务实态度,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是可以期待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想过或许会挨骂的种种可能,在中国,大家都怕带上“亲日派”的帽子。有一点挺奇怪的,中国人对待“亲美派” 不知比“亲日派”宽容多少倍。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