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千万不能随便的给老人让座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1
最近老是听到这样的抱怨,说城市里的年轻人,起早贪黑赶去上班。公交车很拥挤,不时上来一些老年人,然后售票员一遍一遍地呼唤:“哪位年轻人少坐一会,给老人家让个座儿……”。即使没有这样的广播,很多年轻人也会为老人让座,因为道德和良心,但这么一喊,让座似乎变得很被动,年轻人原本崇高的道德感顿时被降低。良心趋势的让座变成了“被让座”,这座让得有些委屈。
当然,这座总是要让的。但遇上那种没有礼貌的老年人,或者做出一副理所当然甚至争抢座位的老年人,与年轻人的让座行为相比,总会有那么一丝遗憾。同时也让我们反思。
被让座
其实,大凡做好事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倘若是“损人利己”当然称不上是“好事”,但是“损己利人”却也不是正常人性直觉的反映,若不是更强有力的观念和道德开路,往往难以作出这样的选择,而且即使做出了符合观念或道德的选择,也会在心里存有疑虑和天然的抗拒。毕竟,人都是在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的,除非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有所折衷和收敛,否则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为了10%的利润而铤而走险了”。
所以,在社会的发展中,道德的因素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传统文化因素中尊老爱幼的具体体现,老人身体孱弱,禁不起颠簸和刹车转弯,身子骨也没那么硬朗,如果没有个座位,自然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危险。而年轻人身体状况大不一样,即使站着坐车也无大碍。而且,老人天然的就应该得到尊重,这种尊重应当体现在乘车的待遇上,“坐”显然是比“站”更为高级的待遇。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给老年人让座当然是正当的并且不可违逆的。
让座现象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中,恐怕没有人对这种现象予以反驳。但是,什么让年轻人心有怨念呢?现在的年轻人,除去富二代和有背景的个体,大多数大约都是类似于“北漂”一族的打工者,没有自己成熟的事业,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工作时间和产出很多也不成正比,社会的繁华浮躁气息似乎永远跟他们没有直接的联系,可能非常焦虑工作的稳定与否,可能需要一间属于自己能够赖以庇护的“陋室”,当然更可能为了实现这些愿望而睡眼惺忪精神萎靡的就去挤上拥挤不堪的公交,只为了这一个个看似无边的愿望。而他们让座的对象呢?那些也起早贪黑的老年人,他们很可能是政府直接补助的对象,他们很可能早起只是一个多年的习惯,他们没有工作的艰辛,在社会立足的压力,没有老板责罚迟到或者工作不称职的恐惧,他们唯一的愿望是用着政府发给的公交免费凭证,去郊区的菜市场,买回一大堆比附近市场每市斤便宜两毛钱的蔬菜,或者去某个远处的公园呆上一个上午,晒晒那些所谓的白领们永远不能安心享用的阳光。
让座行为
两厢对比,年轻人难免心浮气躁,而且前面已经说了,驱动让座行为的根本动力在于道德和观念的指向。而违背这种指向,唯一的惩罚也只能是舆论的谴责和公众(如果公交车上的一车人也算是公众的话)的不齿,这种惩罚与让了座而使自己受累的现实是完全不同的,简单说来,只要脸皮够厚,那就是什么都无所谓。可是,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脸皮够厚,更没有人愿意说自己“我是流氓我怕谁”,在面对颤颤巍巍的老人时,纵然有千万个不乐意,让座的也都还是多数。
可见,道德的力量是强大而坚挺的。只是,在面对这种不情愿的好事时,那些乐于享受的老人们是不是也该稍微反省反省。没错,选择什么时候出门,选择出门干嘛,都是自己的权利。但是在本来公交资源紧张的中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和个人的一时愉悦,而利用道德制高点裹挟别人的善心,以弱者的姿态来要求更多的利益,是不是也应该在道德评价上有负面的反映呢?让别人受罪,让自己得意,这恐怕也不是高尚的人能够做出的吧?
给老年人让座的类似行为在国外又是另一番光景。记得朋友说过,在德国,千万别给老人让座,人家会觉得这是在侮辱他,认为他已经老了,不能再为社会做事了。在那也没有退休的概念,在岗位上一直干到去世。我想德国不是不懂尊老爱幼,但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总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