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批赴美留学生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11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靖华今年69岁,办了退休手续,还不时去研究院工作。近日,在办公室,王靖华讲述了当年作为首批赴美学者的经历。

  ●考试有点像托福

  1978年秋季的一天,正在中科院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的王靖华得到通知,他通过了当年9月参加的国家外语考试, 将在年底前去美国。

  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对王靖华来讲,既是好消息,又是个难题。作为研究人员,能够出国了解国际同行的最新进展,当然是他的心愿。但是,他已经38岁,膝下有了两个女儿,小的才1岁多,大的不过5岁,家中老人又不能来帮忙照顾,王靖华这一走,同在中科院工作的妻子实在忙不过来。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把小女儿寄养在朋友家中。“当然不舍得,可是也没有办法。”王靖华说。他后来才知道,两年后大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是自己一个人去的,因为妈妈要送小女儿上托儿所。好在生活上的困难都克服了,王靖华对当年能得到难得的赴美进修机会非常珍惜和感激。

  王靖华1940年1月生于云南曲靖,中学毕业于北京第26中,后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63年毕业。他在大学学了4年俄语,只学了1年英语,好在毕业后在中科院最初的几年读了些英文文献,有了一些英语底子。但这回考试和以前不同,有点像考托福。“过去在大学里考英语,通常只有几道中英互译试题,这次则有满满几大张包括选择题在内各种题型的试题,题量很大,许多参加考试者都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王靖华说。

  在他印象中,凡是1963年至1965年间毕业的研究人员,都可自愿报名参考,所里大约去了20多人。“这一点与‘文革’期间出国均有严格政审不一样。”王靖华说,虽然第一批只走了包括他在内的两个人,所里其他人此后也陆续得到了出国进修的机会。

  临行前,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会见了访问学者们。王靖华记得,方毅当时讲了1个多小时,其中有两条给他印象很深,一是方毅说,你们到了国外,生活上有困难,要自己主动反映;二是说,希望大家都能学成归国,毕竟国内有“铁饭碗”,生活是有保障的。 

  ●初出国门几多甘苦

  来美国,王靖华到纽约大学柯郎数学研究所学习,和张恭庆、应隆安同住在纽约市一套一室一厅的公寓里。

  刚开始,国家对留学生在国外的管理在不断探索中,各种政策不断调整。王靖华记得,起初国家实行伙食费实报实销制度,每月每人除了25美元的生活补助外,把房租、食物的交费单据或购物小票,用信封装好寄到大使馆报销。后来留学人员越来越多,每月光统计票据对使馆来说就极其繁复琐碎,于是,改成除房租外每月每人100多美元的包月制,此后又改成连房租在一起的包月制。

  再说通信,最初中美之间不通邮,国内家信先寄到外交部,最后才辗转到王靖华手上,这一趟下来,一封信可能要等上几个星期才能收到。有些通信频繁的人,上一封信还未收到,下一封信又已寄出了。

  来到美国,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操办,为了省钱,他们经常合伙做饭,这些大男人都学会了做基本的饭菜。不过,在美国的生活水平比国内要高些。王靖华记得,初到我驻美联络处看到早餐喝稀饭时白糖可以随便加,一时很是惊讶,因为当时在国内白糖可是紧俏商品,凭票供应。

  王靖华回忆说,和所有初出国的人一样,大家都希望能带一些当时国内还很少有的电器回家。但是,美国的电视机制式和国内不通用,所以要买电视,得先从香港订货运到美国,然后再带回国内。王靖华回国的时候,带了一台18英寸彩电和一台两个喇叭的收录机,都是当时很少见的新鲜货。

  随着他们出国,国家的留学生管理逐渐开放。初到美国,中国驻美联络处的工作人员就告诉他们,现在出门可以不必“两人同行”了。“这是一个重大变化,要在过去可不行。”王靖华说,因为有了这一条,他在留学期间参加了许多聚会、参观等。

  “不过,我们在美国学习、研究是相当刻苦的。作为访问学者,没有课程、考分的硬性规定,但是每个人都非常努力,因为国家送我们出国不容易,如果不能学到新知识,自己会觉得有愧于祖国。”王靖华说,他主要是在办公室、图书馆做研究,听一些讲座和研究生课程,另一个常去的地方是纽约第五大街著名的Barnes & Noble书店,他在那里买的几本工具书,至今还在书橱里。

  岁月荏苒,如今,王靖华的大女儿到国外读书后留下工作了,出国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王靖华看来,当年首次赴美留学,不仅是他个人难忘的人生经历,更是一代人的难忘之旅。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