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冲动留学也精彩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09
2002年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随着留学热潮的到来,我也踏上了英格兰的土地。出发前,英国对于我来说只有英超还算比较了解,其他一无所知,所以对自己的未来十分担心,尤其是当我问老师,英国的华威大学是否是一所民办大学时,看着老师和同学惊愕的表情,我想留学的决定貌似有些冲动和大胆。
箭在弦上,出国的办理已经水到渠成。直到拿到签证时还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因为这个本本下来就意味着我必须为当初的贸然决定付诸行动了。
一切还是觉得突然,因为总感觉准备得不够充分。父母很早就去了美国,照顾我的是奶奶和二姨。看着他们给我准备的塞得满满的大箱子始终觉得还少了点什么。本科加硕士一共4年,我似乎想把这四年能带的东西一起带上才安稳一些。这种不安稳的感觉在登机前才缓解下来,因为看着其他几个同机的中国学生因为行李超重不得不匆忙的从皮箱中胡乱的撤东西,并跑着塞到栏杆外家长的手里时我庆幸我的没有超重,而且体会到我们每个要出国的人的奋斗在机场就已经开始了。从这一刻起我们碰到的问题,都要自己去解决。“出国也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呢”我对自己说,再也不能过混混谔谔的日子了,因为我已经没有退路。勇气于是慢慢涌出,当然这是有时间过程的,因为逃下飞机的冲动在起飞后才彻底打消。“老天保佑,希望这不是个错误……”
11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英文,全是英文,不奇怪只是不习惯,冷冰冰的提醒我是个——老外。一切都很陌生,随时有种要丢的感觉,还好顺利的找到了华威大学来接学生的班车。几年后碰到一个中国学生,对我讲起当初他也是先到希思罗机场然后要去利兹大学,那年他16岁,没有人接,一个人拖着个大箱子,英文不好,只能用蹩脚的单词问路。自己回想起来都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到的利兹大学。于是我们一起感慨人都是逼出来的。
奔驰了近3个小时来到了目的地,也是我将要生活4年的地方--华威大学。还不错,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城,至少国内还没有一所大学在建筑和设施上能与它媲美。这里也是英国的骄傲,新兴大学的代表,成立仅仅45年但连续10年排名全英前6。一切设施都是最现代化的,这在几个月后我参观了牛津和剑桥大学后更深有体会,相比牛剑古老的城堡式的学院火烧云色的院墙,我更中意这玻璃与混凝土的世界。
从学校的前台,我领到了宿舍的钥匙。同时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宿舍的地址。惟一感到奇怪的是邮编,不是我们国内使用的数字,而是一串英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CV4 7AL这串数字一直跟随了我4年,其间不管换了多少个住宿区,因为始终在校内,所以一直是CV4 7AL,渐渐地对这串数字也有了感情,直到现在还清晰记得,因为它代表着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那里有我4年的点点滴滴。
外国同学
打开宿舍的房门,一个30平米的房间,这是全华威最大的宿舍,被子,衣柜,镜子,水池,还算齐全。最让我惊讶的是墙上居然有宽带的插孔。02年我在国内还用的是ISDN 上网,速度是电话线的两倍。这里学生宿舍居然已经普及宽带了?还好我平时看电脑类的书籍比较多,一下子就认出了这玩意,插上桌上的网线后居然上了QQ 。朋友的信息一条条蹦出:“你小子不是去英国了吗?怎么上线了? ”是啊,早上送我走,晚上就在网上跟我聊天,是有种还在国内的感觉。感谢Internet 让我觉得离中国不是那么远。
不觉得累,推门一看旁边的屋子还敞着门,应该有英国的同学,去认识一下邻居吧。当,当,当我敲了门,见他看到我,就主动介绍:“ Hi, my name is Eric, from China,landed today, nice to see you” . “ Oh, So many Erics, come in” 他回答道。啊?他居然说怎么这么多Eric? 这是我来英国后听到的第一句英文,不是 how are you , welcome, 或是 How do you do. 交谈中得知我们这栋宿舍楼重名的学生很多,一共有4个Eric, 3个Simon, 2个William。
英国同学真的很友善,很快我就跟他们一一认识了,都是大一新生,都在这个新鲜的楼里结交新的伙伴,也随后有了小团体,出门拉帮结伙的,不是按国家分,而是按楼,我们住Knight cote. 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某种程度上要区别于其他楼的同学。
与他们熟悉了,离家的感觉也就没那么强烈了。因为华威是个国际化的大学,有很多很多其他国家的学生都在这里学习,所以大家都一样,每个人都非常友好。跟我最好的是Chris 一个英国学生,我想说最地道的英文,于是要他每天教我一句英语。他也欣然答应了,我记得他教我的第一句英文是“Would you reduce the price anymore? (能便宜一点吗?)”够实用的。还有个同层的利比亚人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也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什么是 vegetarians (素食主义者) 我们在厨房吃饭的时候,他就坐在窗台,啃着面包片,我很惊讶他能面对肉食无动于衷,英国同学却不以为然,因为英国的素食主义者很多,也很受尊重,但是我还是坚持叫他“Creasy Libyan (疯狂的利比亚人) ”。他对我给他起的名字每次都是咧嘴一笑,慢慢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了。出了国门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地球村,没有国别,没有歧视,在这里愚蠢的政治被抛得远远的,这里是纯粹的校园,而我这个红旗下的蛋和米字旗下的哈里波特们是要好的朋友。
学习
生活上习惯了,学习上也就不难了。在英国上学体会不到什么叫繁重的作业,上了很长时间的课后,才要求大家写一篇essay (评论文) 感觉很轻松,但是要严格遵守deadline( 最后期限) 否则零分。所以看到校园内飞奔的学生,十有八九是赶去交作业的。拖到最后一刻,然后胜利大逃亡,天堂地狱一线之间,然后起死回生,就是英国大学里最刺激和无奈的生活写照。
英国的教育注重的不是教授知识的本身,而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因为到社会上工作后会发现,很多有用的知识并不是在校园内学到的,而是边工作边学到的知识才是受益终身的。所以上课之前老师会要求学生先预习要讲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先做presentation( 演讲) 随后老师会作评论,和系统的教授这部分知识。之后的essay 中又要求学生加入评论性文字,往往评论的部分才是取得高分的关键。这样的活学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更具创造性的精神。
当然考试还是真刀真枪的。考前学校给2周的假复习。所有的学生都很拼命。计算机系的机房前排起了长队,因为那里的机器配置高,有人干脆抱来了被褥连夜排队等机器。上机的学生跟前可乐瓶摞起来1米高。这种学习态度在国内的大学是不可想象的。考前商店里的Red Bull( 红牛饮料)卖到脱销。我是属于夜猫子型选手,晚上夜深人静了看书,我喜欢晚上12点带上一瓶咖啡跑到数学系的自习室里复习,因为他们楼上有供MBA 学生使用的厨房,冰箱里饮料,食品一应俱全,统统学校免费提供。饿了可以去偷一些,只要不浪费,没人管。卖力的学习让那些日子变得很机械化。我的记忆也简单到每天清晨从数学系出来穿过草地,低头一看,鞋头被露水打湿了。下一个镜头又是这样,周而复始。其他的中国学生也是这么辛苦。一个法律系的男生每晚都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不停的背条文,数学系的几个中国学生请来读研的中国师姐给他们集体补课。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两周的假,第一周还能看到所有学生在一起复习,但第二周英国学生就休息了,只有国际学生还在拼命的读书。所以最后考试中国学生的成绩都很高。我毕业那年,华威大学计算机系前三名都是中国学生,第四名来自印度。中国的大学被称作红色保险箱,进去后就可以好好的玩,自由的恋爱。混个及格然后去找工作。而在这里,为了将来读研时还能选择个好大学,每个中国学生都在认真对待每次测验,每次表现自己的机会。
玩
华威这个大学城离市区很远,安静,玩得地方很少。学生们有时只能自己找乐子。尤其对来自大城市的中国学生来说。我的一个中国师妹,每次过自动门时总要对着自动门发功,口里念着“芝麻开门~ ”然后门开了,我们也笑翻了。校园里小动物很多。小狐狸,小兔子,小松鼠经常能看到。我们喜欢晚上坐在车里,找个没有灯光的地方,看到有小兔子经过,突然打开车灯,小兔子立刻被恍晕了,停在那里傻傻的看着我们。当然事后要补偿它们一些食物,否则虐待小动物的罪名在英国是很严重的。
中国春节是留学生最大的节日。惟一的节目也许就是凑到一起包一顿饺子。我们曾经20个学生包了700个饺子。当然包饺子用去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吃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在苦和乐之中我度过了人生宝贵的四年,从本科到硕士,经历得太多,从一个处处靠别人的小孩子到一个独立的青年。从懵懵懂懂到负责的为自己选择人生的道路。在英国的生活让我变得坚强。每次见到来自中国的同学时,不管来自哪个城市大家都把对方当作朋友,没有地域的差别,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走在伦敦街头看到一家家sony , 三星专卖店时不时有一丝遗憾,我们多么希望能看到一家中国自己的专卖店啊。所以我们最终都回到了祖国。在各个行业中你都可以看到英国海归的身影,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那样的故事,有激情,有遗憾。但是从来都不后悔,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认识了整个世界,活得更充实。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