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寒冬” 海外学子如何突围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04
10月22日,几位海外学子正在填写《辽宁省海外人才引进洽谈会对接登记表》。新华社记者 闫 平摄
学校就业中心秋季招聘会的通知下来之后,美国休斯敦大学美国文学专业的小李就开始准备简历。参加了学校的招聘会后,他发现情况很不乐观。“很多公司一看我是留学生,就摇头了。”小李说。
据了解,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外很多公司招聘应届生人数减少,很多企业的校园招聘则根本不考虑外国留学生。
就业压力增加
“今年公布在学校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比去年少。”小李说,“往年,学校网站或者中国学联提供的论坛上,招生信息都很多。对于留学生来讲,经历3次左右的简历投递,一般就会有面试机会。”
但是,今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寒冬,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今年4月对850所大学的3.5万名毕业生做的一个抽样调查显示,申请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中仅19.7%的学生找到了工作,而在2007年这一比例达51%。
“由于在国内大学期间我参加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简历还算丰富,我接到了一个面试通知。但是对方表示他们不打算正式录用我为员工,而是加入他们的1年带薪实习项目!”小李说。
上海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相关专家指出,一些企业通过启动长期实习项目来取代正式录用员工,也是为了降低成本。这种就业相对不稳定,所以不受海外学子青睐。
经济压力增大
就业机会大大减少的同时,薪酬也大幅降低,留学生的经济压力随之增大。
今年年初,在国内过完春节,李琳(化名)就飞回德国找工作。虽然她有过在新西兰政府部门实习1年的经验,但是,历时7个月才算告一段落的找工作历程,却没有想象中的顺利。“我就读的德国明斯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德国算是名列前茅了,但是,作为一位海外留学生,在今年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太难了。”李琳感慨地说。
今年9月,她被德国知名化学公司巴斯夫录用。“不过入职之前要实习3个月,看表现之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总之,还是不确定。目前我最担心的是,薪金太低了,正式入职后压力还是会很大。”她说。
“为了省钱,我每天坐火车从学校赶去公司。实习工资交完学生保险和健康保险,剩下的部分用于房租、交通费之后就所剩无几了。”实习了两个星期的李琳,最终准备重新考虑未来的就业规划。
李琳表示,照目前情况看,实习期后即使留在巴斯夫公司,经济的压力也会很大。
回国寻找机会
李琳目前正与家人商量,向公司申请调到巴斯夫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工作。
在驻留海外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海外学子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内。
今年,法国斯特拉斯堡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吴娜以及其他50多名留法学子,得知在法兰克福有中国企业的招聘会后,共同包了一辆大巴车,坐了4个多小时专程赶去法兰克福参加招聘。
“许多同学在当地难以找到工作,只能在网上投简历或者利用回国探亲的时间在国内找。听说国内企业到德国来招聘,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再说,国内现在发展快、机会多,很多人都想毕业后回国工作。”吴娜说。
李超向笔者介绍,今年就有很多留学生去其单位应聘留学咨询师的职位。
一位从加拿大回国参加武汉2009“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的学人代表告诉笔者,留学生们应该积极地共享信息,包括国内企业出国招聘人才的消息、国内各地新出台的各项举措、各类国内交流会等。他进一步提醒,通过留学生团体、各种留学生联谊会、学联论坛,留学生们可以共享上述信息,以便抓住机会。
广州留学生交流会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于那些目前或将来有意愿回国发展的海外学子而言,要度过“就业”寒冬,则需要及早准备,多方了解信息和国内引才新政策及动态,既可以利用假期申请回国实习充电,也可以多与国内各地有关单位交流,为回国就业发展做好准备。
■新闻链接:“回家总是快乐的”
今年是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简称海创周)10周年,笔者有幸作为海外留学人员代表参加了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行的第十届海创周活动。本届海创周可谓是规模、层次空前。紧张而充实的4天的会议日程,令包括我在内的800多名海外学子感触颇多。因此,特意把参会的一些感触记录了下来。
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典等国的海外学子参加了本次活动,其中高层次人才不少。从我们海外学子的角度毫不夸张地说,海创周已经在广大海外学子心目中打造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创新品牌,成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一块“强磁场”。
正如本届海创周的宣传口号所说,“无论你飞多高多远,回家总是快乐的。”自由交流时间里,笔者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海外学人、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真切体会到大家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感到鼓舞和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要通过技术合作、项目对接等多种形式尽快回国发展,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作为一名年轻的海外学子,今后自己更要抓紧时间,刻苦钻研,努力学好先进科技和管理本领,向无数杰出的海外学人和前辈们学习,争取早日学成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实际行动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智报效祖国。(张雷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