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德国,一个阅读的民族

德国,一个阅读的民族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1-02

  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王竞认识的一位德国外交官有些“另类”。这位外交官最大的快乐是从世界各地飞回家,不过,“别人都是同亲人团聚,他要和书团聚。”在他的家里,有一座对他充满魅力的小型图书馆,这是在他父亲去世后,由家中房屋的二层改造而成的,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书都收藏于此。他笑着和王竞说,担心有一天他的房子会突然坍塌。

  据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思先生提供的德国书商及出版商协会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有近1/3的德国人认为自己读得“很多”(很多≥18本/年),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藏书200-500本,14%的德国家庭甚至有自己“小图书馆”。

  所以,有人感叹,德国,是一个阅读的民族。

  每年入秋,整个德国就笼罩在阴冷潮湿的气候中,这种状况有时可以持续半年之久,这带给了德国人沉郁的气质。不过,感伤、孤独、忧郁,正是读书的好动力。在这个疆界和政权分裂多于统一的国度,却始终延续着绵长的阅读传统,文化生活永远高于政治生活。

  德国有“社团之国”的称号,它的国民对社团活动的热衷举世闻名,即使在阅读上也不例外。在德国,有一种延续至今的传统,叫朗读会,它源于教堂中的布道。作家出版了新书,喜欢到公众场合大声朗读,而非像其他欧洲国家的作者一样四处签售。这个传统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的“阅读革命”,那时,文学沙龙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内容。当年进行沙龙的著名房子还留存至今,屹立在柏林美丽的宪兵广场。如今在柏林,随意翻开一份报纸,就可以发现柏林每天大大小小的朗读会仍然有10个到20个。

  就这样,阅读在德国形成了一个矛盾的传统――渴望公共的交流,主流却依旧是个体的默默阅读。当法兰克福书市高调成为世界最为知名的图书交易会时,阅读依旧是无数孤独者的心灯,强壮着他们的心灵,所以,在德国哪怕最僻角的的小书店里,也可能藏着大隐于市的哲人。

  从宗教中解放了的精神生活

  古登堡想必最让德国人引以为豪,2007年8月的北京国际书展上,作为主宾国的德国特意将几百年前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搬到了展区,表演者身穿羊皮外套,用的是和几百年前如出一辙的印刷设备,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兴趣盎然的观赏着这出“西洋景”。

  正是这位古登堡先生,让书籍这个最初专属僧侣阶层的“奢侈品”,开始渐渐传递到普罗大众。在中世纪,宗教和僧侣的烙印无处不在,人们的宗教生活和精神生活大致是同一的。早期的书自然单调得很,《圣经》为其代表。1455年,已经60多岁的古登堡,依旧是个单身汉,因为心思都用在了发明创造上。好在终于得到大主教的许可,完成了这项名垂青史的工作:制作出一本《圣经》,每页42行。

  但《圣经》真正得以广泛传播,则要拜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所赐。这位来自曼斯菲尓德的“异教徒”认为,“教皇和教会也可能犯错误,只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他到各地激情演说,“信徒和上帝之间,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再需要有第三者了。”《圣经》这个至高无上的“法宝”于是大举传阅,新教地区渐渐发展出和天主教地区“音像文化”不同的“阅读文化”。就连路德创立的基督教路德宗(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也被称为“书籍宗教”。

  一直到17世纪,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拉丁文仍是官僚体制、教会事务与学术界的正式语言。最初的《圣经》都是拉丁文的,而且是天主教的唯一钦定本。如今德国的部分教堂还保留着拉丁弥撒,波恩市中心贝多芬雕像附近的教堂就是其一。经历了欧洲近代史上最深刻的两次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德语这个看上去不那么“高级”的语言,最终从拉丁语的垄断中解脱出来。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至今仍是最重要的德语读物之一,它统一了各种各样的德语方言,成为后来标准德语的基础。

  18世纪末,从7年战争结束到法国大革命,德国经历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达25年的“阅读革命”(Leserevolution)。中产阶层间开始兴起读书的热潮,读书会和公共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普通居民家中的藏书量也大幅增加。事实上,当时的德国,不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在欧洲都是个后进分子,但是书籍文化却异常发达,出版规模数一数二,这也显示出德国历史发展的独特逻辑。

  “在同一时期,主宰法国的事件是政治革命,主宰英国的事件则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革命。”在德国,将这场阅读革命以及随后带来的影响,同法国的政治革命和英国的经济革命相提并论,重要性可见一斑。“在‘阅读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德国市民中产阶层不但文化品位在提高, 而且整个文化氛围都充满着书卷气。”贵族文化开始衰落,新兴的德国市民阶层,开始通过阅读,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和社会教育。不同于英法异常丰富的社交生活,阅读构成了德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阅读革命”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为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品提供了更多和公众见面的机会。因为之前印刷昂贵,二流三流作者的书通常很少有机会出版,所以经典被反复阅读,而那些小众读物只能手抄传阅。一些拥有书籍的修道院或者个人对于出借书籍都异常谨慎,一方面害怕借的过程中书籍受损,二来也要提防借阅者偷梁换柱。伴随着这场“阅读革命”的发生,书籍不那么稀缺,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精读”开始转向“泛读”,告别了反复摩娑一本书,尽可以贪婪地猎取新的文章。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也在一定意义上被消解,阅读开始走向多姿多彩的时代。

  中世纪以来修道院长期保持的知识系统,也伴随着世俗学者和世俗大学不断涌现而得以打破,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从宗教生活解放出来。文化史家埃贡·弗里德尔曾经描述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学时代。人人用文学的方式说话、行动, 人们以文学的方式来恨、来爱。生活中一切重要的言论全都是笔头进行的……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了文学的对象:国家、社会、宗教。一股真正的读书狂潮席卷了所有等级。”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