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的“后殖民倾向”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30
一群掌握了近万英语词汇的GRE班学生,问他们用英语怎么翻译‘孝顺’?全傻眼了。”日前,资深英语教师王丹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述了她对当下国人英语学习现状的一些忧思。她现为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教师,教授学生达上万人次。
“能说地道的美式或英式英语,却无法用英语介绍传扬本民族的文化。”她将这种现象形容为“英语学习中的后殖民倾向”,认为这种倾向如果不加扭转,不仅无法消除国人对外交流中的许多阻滞,而且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乃至国家形象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
“说的是老外想听的中国”
在国外学习生活过的国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在咨询如此发达的现代,不少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却始终停留在长袍马褂、女人裹脚、男人蓄辫的形象上?
究其原因,与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多向世界展示中国旧状非常有关。虽然文化传播难辞其咎,但是语言交流方面的因素却鲜为人议论。
王丹丹在长期的教学和对外交流活动中意识到这一点。她曾在课堂里做过一次小实验:在黑板上写下一些话题,让学生们想象一个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的场景,挑选出最有可能向西方人谈到的话题。结果表明,名列学生们最可能选择的题目包括了“缠小脚”、“吃狗肉”和“文革”。她问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些题目,学生回答:“因为这些题目应当是西方人最想听到的。”
“口音模仿隐藏身份期望”
这样的例子在王丹丹的教学交流中数不胜数。“我们的英语学习强调‘地道’,要掌握英美地道的口音、语法、文化,但是却忽略了教导学生如何用英语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王丹丹说,“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对外交流时只能用别人的词汇,讲述别人想象中的中国。这不是介绍,而是一种迎合。”
许多学生学习英语语音时,非常推崇并尽力模仿英式和美式口音(accent),认为只有摆脱了中国口音,说的英文才会得到西方人的尊重。
王丹丹对此不以为然:“标准发音是流畅沟通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口音作为一个人身份的标志,是否一定要改变呢?一个广东人能讲一口清楚的普通话,但带有一定的广东口音,他是否一定要模仿京腔,才表明交流是有效的呢?或者,这种模仿其实隐藏着某种对身份进行改变的期望呢?”
“中国功夫可为留学加分”
王丹丹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尝试探索用英语推广中国文化,如开设“英语讲孔子”之类的专题课,然而学员的反响并不热烈,大多数学员仍然热衷于为“原汁原味”英语而努力。
“其实时下的留学生中,‘中国功夫’为留学生活加分的例子并不少见。会打几式太极,唱两句京剧,更能吸引外国人的注意,也能更快地融入当地圈子。”
有一个真实的事例:一名留学生到美国一所名校留学,这所学校的奖学金非常难申请,该生作了许多方面的努力。一位前辈给他一个建议———每天早上六点,在学校湖边打一套太极拳。这名学生照此坚持了一年,顺利获得奖学金。之后了解到,教授对他的认可,除了专业成绩之外,一年的太极功不可没。因为教授是如此评价的:“从这名学生练太极拳我能够判断,首先他是一位尊重自己国家文化传统的人,能够日日不懈地坚持更说明了他是位有恒心和毅力的绅士。”
“越有民族性的,才越有世界性。”王丹丹坚信,对自己文化的尊重和了解,才能博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接纳。“语言作为沟通最主要的工具,我想我们每个出国留学,甚至每个学习英语的人,都要负起这个责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