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虽接受东西教育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8
改革开放的时代,砺练了这样一个群体:改革赋予他们追逐梦想的机遇,开放给了他们走向世界的舞台,而祖国则永远是他们内心最深的情怀。
在华外企中的中国精英中,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无疑是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当代史上最大一次起伏的每个节点,见证了民族从混乱、困难走向辉煌和成功的30年。”
1978——一技之长与一鸣惊人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就去学画画了。”
夕阳的余辉照进希格玛大厦微软中国的办公室,回忆起1978年,张亚勤记忆犹新,“人生很多事情也许都已经模糊,但是每当提起1978,总会如电影镜头一般,历历在目。”
当10年文革的混沌刚刚尘埃落定,一种压抑已久的对知识、科学和进步的焦灼渴望,已然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暗流涌动。他们迫切需要一条途径,一种方式,一个机会,将满腔热情迅速释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大潮中来。
1977年初夏,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当年全国便有约570万青年参加高考,各大专院校择优录取27.3万人。
几乎在同一时刻,山西一名12岁的初三小男孩,也正在认真地思索着自己稚嫩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最终,他决定连跳两级,参加1978年全国高考。此后便是广为人知的“12岁大学生”、“山西神童”张亚勤一鸣惊人的传奇故事,直到今天依旧被传为美谈。
“其实那时自己倒没想那么远,是高考带来了改变的机会。”淡薄了对自己“神童”故事的溢美赞誉,当年高考的经历在张亚勤看来,最重要的是让机灵、调皮的自己清楚地记住了母亲的戒勉和教导———要有真本事,要有生存的一技之长。“直到今天,每当遇到问题时,我总会先问自己:我的一技之长在哪里?”
张亚勤的1978———一个国家与人民极度渴望改变、对未来繁荣与幸福充满憧憬的时代。整个社会也如同这个12岁孩子的心情一样,积极与焦灼共在,昂扬与迷茫并存。
1985——中国天才闪耀美利坚
23年前的一天,旧金山上空,晴空万里。
透过飞机舷窗,美国西海岸繁华大都市的全景尽收张亚勤眼底。此时,他的身份是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前来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
1985年,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已过7年。开放,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承受冲击。
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当自身传统结构与文化遭遇外来文明时,都难免引起碰撞与激荡。“当我第一次前往美国,转机旧金山的时候,整个城市的景象给了我极大的冲击。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于当年飞越三藩市的情景,张亚勤记忆犹新。
火红激昂的80年代,通过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封闭的中国日益与世界先进潮流接轨,而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也开始有机会前往世界级的平台提高、历练。“当我八十年代从科大毕业的时候,中国的大门已经向世界打开,莘莘学子们能够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去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期望着有一天能学以致用,帮助自己的国家走向振兴。”
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生活的7年时间里,张亚勤和身边的同学们曾经多次请教李政道、杨振宁、霍金等世界级大科学家。而一封漂洋过海向美国科学家提问的讨教信,则为自己换来了前往美利坚深造的机会。
“12到19岁是人生定型的阶段,中科大给了我完整的人生观。”在张亚勤心中,大学教育给了自己一生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拓展的视野、坚实的自信、执着的理想主义,还有最重要的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我们这代人既有国内成长学习的经历,也有海外深造、工作的履历,但是,在这层复合背景之下,依然是中国的根底。”
就是这源于中国的根底,让张亚勤在异域的土地上,势如破竹般书写了中国智慧闪耀美利坚的新传奇:同时收到麻省理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两所著名院校的录取通知和奖学金;23岁成功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31岁时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殊荣的最年轻的科学家。
1998——把微软的智慧带到中国
如今的张亚勤,有着多种金光熠熠的身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多个地区政府的经济与科技顾问……然而在他的心中,对自己最认可的定位,永远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研究者。
“我不喜欢被称为管理者,离科学家也还差得很远。我本质上还是喜欢做基础的研究。”
正如他所言,即便身在美国多年,张亚勤依旧保持着中国人特有的谦虚与踏实。毕业伊始,在著名的GTE研究中心认认真真做研究5年之后,张亚勤在桑纳福多媒体实验室成为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最高职位,成为这个行业最出类拔萃的专家之一。
接踵而来的成功令人欣慰,安逸富足的生活也无不让人满意,然而,这种平静之下,张亚勤内心的那团理想之火却越发燃烧。直到接到李开复邀请他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电话时,他终于痛快地喊出那振奋人心的两个字———“回国!”
“微软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公司,中国我也很想回来,而且我还想继续我的研究。因此,微软中国研究院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选择。”
的确,当微软创始人盖茨1998年结束他中国访问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定下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的计划。因为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培养了最丰富、最富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源基础,而那份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和责任,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迸发出最无与伦比的能量。这种赞赏,加之用科技改善人们生活的一贯理念,让世界首富对中国投下了信任和期许的一票。
因缘际会,“中国制造”的天才张亚勤与看好中国的神奇比尔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与他一道携手回来的,还有张宏江、沈向洋、李劲以及后来的刘凤鸣等一干业界精英。“2003年,当我在北京向基辛格博士介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发团队时,他惊奇地发现每个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在中国大陆成长,在中国大学里获得学位,然后赴海外深造,最后回到中国工作。”每次提及自己和“战友”们的这般特色,张亚勤都无比自豪。
1998年秋天,雾色蒙蒙,张亚勤悄然抵京。不久,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张亚勤履任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2001年11月1日,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世界上最具智慧的公司被带到了中国。
2008——微软中国十年生涯,我的中国心
2008,世界的关键词是中国。如果说过去30年是中国人积蓄力量与激情的奋斗征程,那么2008年北京奥运之夏则是整个华夏民族自尊与豪迈的尽情绽放。
此时此刻,作为微软中国的决策者,作为奥运圣火的传递者,作为一名中国人,张亚勤的心中又孕育了一个更高更大的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中国也能成为全球科技奥运的冠军和领袖之一。带着这个梦想,我将把手中的火炬传承下去。”
正是被这个梦想所引领,在微软中国的十年,张亚勤带领微软亚洲研究院,带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带领所有胸怀中国心的微软人,为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医疗、社会生活等等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负起一个企业公民应尽的责任,用科技为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带来轻松、便捷的生活。
如今,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已全面构建起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战略合作等多元领域的价值创新链条,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研发实力。在微软公司发布的WindowsVista、2007OfficeSystem、ExchangeServer2007等划时代产品中,处处闪耀着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智慧光点。
在张亚勤眼中,未来以创新为特征的“中国智造”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且将催生出面向未来的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他期望他所带领的团队,能够在这个伟大的征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最终让中国“智”造辉映世界、“慧”及全球。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最大的一种起伏,见证了从最困难到现在最辉煌发展史的节点。我们接受了复合多元的东方和西方教育,但是真正的根底还是源自60、70年代:相当单纯的理想主义,自信,与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回顾三十年历程,微软骄子张亚勤是欣慰的,因为无论时间变迁,自己都是与中国一同呼吸;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时时听到周围万千与自己相同的心跳。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我退休的时候,能够去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教孩子们欢欢喜喜的玩电脑!”有多少人知道,这就是世界科技巨子的一颗“中国心”。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