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在东盟支教的日子

在东盟支教的日子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8


     近日,广西岑溪市教育局蔡耀明老师接到来电:“祖国老师,你们好吗?现在岑溪开学了吗?天气转暖了吗?”一听到“祖国老师”的称呼,蔡耀明就知道,这是老挝华侨打来的电话。

     2003年到2006年,蔡耀明与岑溪三中的莫炎坚、一中的黄鹤、二幼的黄子贞三位老师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派遣,赴老挝和越南执行援教任务,受到当地人,特别是华侨的欢迎。华侨亲切地叫他们“祖国老师”。这不,刚开学,年近七旬的老挝华侨陈复忠送儿子到厦门华侨大学就读,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打来了电话。

     在这之前,留学暨南大学、中国华侨大学的老挝学生曾佩莹、陈雪玲等冒着严寒,寒假期间来到岑溪看望几位老师,蔡耀明正是她们在老挝读高三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几位教师都说,对外援教,是他们接受的人生挑战。令他们感动的是,2004年11月30日,他们在老挝支教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老挝出席在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老挝,于百忙中抽空在老挝国宾馆亲切接见7位公派教师,勉励他们做好工作并合影留念!

     不同的国度 相同的称呼    

     2003年下半年,蔡耀明和莫炎坚到了老挝万象寮都公学。2004年下半年,黄鹤也到了老挝万象寮都公学,女教师黄子贞到了越南胡志明市。

     不管他们到哪个国家,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华人亲切地称他们为“祖国老师!”,当地人从他们身上感受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黄子贞说,她在胡志明市任教的学校对面就是孔子庙。每天,一些小学生到学前先到孔子像前跪拜,那虔诚的神态,俨然中国古代的小书童。派往老挝的三位老师说,当地盛行尊师重教之风,特别是礼仪礼貌、学生行为教育方面,十分严格。如学生从老师面前走过要低头弯腰,不准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学生在校期间要统一着装,仪容不整者不准进校,头发、指甲过长不准参加考试等等。教师们也严格要求自己,身体长得比较壮实的黄鹤老师曾经冒着高温天气,坚持把袖口的口子扣好,一节课下来,已是全身汗湿。他说:“谁叫我是中国来的老师呢!”

     “我要学中文!”  

     寮都公学是老挝一间公立华侨学校,是以华文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学校办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近1400人,专任教师80多人,教职员工共100多人。学生大多是华人华侨子女,其中也有不少当地政要的子女。一到这里,几位支教老师就感到各方面条件不太好,而他们每人要上两个班的语文以及地理、历史等课程,每周都要上20多节课,分别教初中与高中的课程。由于他们之前都不会说老挝语,只好向学校的老师学老挝语。更为困难的是,这里的学生和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就业的压力,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蔡耀明教的班级是全校纪律最差的班,他第一次进入教室时,只见黑板上画着自己的画像。教室里唱歌的有,弹吉他的有,离开座位玩耍的也有。面对如此情形,他只能先与学生交朋友,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与老师学生一起商量,增设了一个说话课,结合课文,以口语交流为主。同时按照他们的兴趣,教中文歌曲,这样,学生学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他们纷纷叫老师起中文名字,这些名字都是按照各人的喜好而起的。他们中有“李小龙”、“宋美玲”等,甚至叫“封包”、“利是”、“发财”的都有。说起学生时,几位老师都忍俊不禁。

     “起初,我们甚至想打退堂鼓。那时刚去,语言不通,饮食又不习惯,又正是2003年11月老挝的旱季,天气非常热,晚上常睡不着。但我们毕竟挺了过来!”为了顺利完成外派任务,支教老师利用一切机会向当地人学习老挝语言。曾闹过这样的笑话:在他们学老挝语之初,有的老师教他们说了一句话,说是到街上向女卖主买东西时有这一句就会便宜一点,结果还真灵。后来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爱你”。

     语言的沟通,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们由“家长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中文”。2006年,老挝政府与中国驻老大使馆举办两国建交45周年庆祝活动,其中“老挝青年学习汉语成果展示会”主要由中国来的7位外派教师组织。演出第一个节目是《明月几时有》,先是一男一女两个学生朗诵苏东坡的词,然后由女学生唱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精心的组织,倾情的演绎,得到了在座中外人士的好评。而最后一个节目《朋友》,更是触动人心,在座的老挝国家副总理以及全场人士站起来一起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寄托着中老友谊的歌在天空飘荡着!精心的策划,成功的表演,充分展示了老挝学生学华文的成果,得到了中国大使馆与老挝官方的肯定。

     学中文成老挝新时尚    

     在寮都公学,曾传出父子就读寮都公学的佳话。那是因为公派教师应当地华人与老挝汉语爱好者的要求开了夜读班。越南人胡忠诚,看到自己的儿子的中文水平不断提高,赶到初级班去学习。儿子读白班,父亲读夜班,父子俩互相勉励。有时候在路上,父子两个会面,也要讨论一下某个汉字的读音,人们都说这是一对汉语迷。还有老挝一位部长夫人,经营木材生意,想到中国发展,50岁了还来参加短训班,还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黄倩妮。刘春庆则是老师们为一个50多岁的老挝咖啡商人起的,他说自己喜欢春天,更喜欢像春天一样蓬勃发展的中国,他学中文,是为了能到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

     短训班分初级、中级和高级。起初,一班只有20多学生,后来发展到一班100多人,老挝人、华人都踊跃参加学习。学中文,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时尚。

  跨国支教盛开爱情花  

     在赴老挝、越南支教的老师的座谈上,始终洋溢着一种特殊的喜悦与自豪。原来,他们还有一份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岑溪教师莫炎坚与贺州教师郑立娟的爱情。

     外教老师一年只能回一次家,和所有赴外的人一样,这两位年轻老师的思乡之情十分强烈。2005年夏季的一个周末,在婆娑多姿的热带植物和争妍斗艳的奇花异草相映成趣的校园里,莫炎坚关心地邀请郑立娟一起到外面打电话回家。小莫已把自行车准备好了,而电话,要到几公里以外才有。后来,两位老师于2006年喜结连理,现在已有了一个孩子。说起往事,他们脸上依然充满幸福。在座的两位老师补充说:“当时学校只有两辆自行车,自从感觉他俩苗头‘不对’,大家就把最好的自行车让给了他们,全校老师共用另外一辆。”这一辆车,假日里载着他们去和老挝人喝“团结酒”,过“塔銮节”,吃手抓糯米饭。他们的爱情之花,有着浓郁的异国芳香。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