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孩子如何选择最佳学校

孩子如何选择最佳学校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7

        父母回来了,孩子怎么办? 

        如何选择最佳学校

  随着海归群体的不断壮大,另外一个群体也随之不断扩充,那就是海归子女。海归回国后,除了要展开自己在事业上的一番作为,还要妥善安排生活的各个方面,子女的教育问题便是重中之重。如何根据子女的海归背景来选择适合他们的学校,这是绝大多数海归所关注的问题。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和地方学校之间,海归应如何选择?

  国际学校:我们的优势有3点

  一个春意盎然的下午,正值学生们放学的时间,在一片传统的北京居民区内,一辆辆校车正从学校后门开出,任何一个经过的路人都会被这欢闹的气氛和不同肤色的学生所吸引。校车旁,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正用稚嫩但已比较熟练的汉语向老师询问自己的书包去哪儿了。在之后的采访中,入学部谢老师对刚才的那一幕解释道:“每一个就读于建在中国的国际学校的学生,在其小学阶段是必须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而进入初中以后,学生才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在谈到具有海归背景的学生时,谢老师介绍说:“他们一般是已经具有几年或者更久的海外生活经历,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回国后,家长不希望他们的英语水平大幅度下降,便选择就读于国际学校而非本地学校。”这一点对大多高年级学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在海外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对国内这个大环境所带来的改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中文更是没有一点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学校无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这是国际学校相对本地学校的最大优势。第二,在班级人数上,国际学校远远少于本地学校。在Biss国际学校,一个班最多的人数容量是22人,几乎是本地学校的一半或者更少。这大大有利于老师和每个学生的互动。在采访过程中,谢老师指着走廊里贴满的学生作业稿,介绍着各个学生的简单情况,足见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了解。国际学校的第三个优势在于西化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对知识宽度而非深度的追求、轻松的学习氛围以及少量的课后作业等。多数海归子女所适应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

  在学校楼道里,随处可见学生自己制作的拍卖广告,如希望“出售”自己的一段钢琴表演或自制的苹果派来帮助河北一所希望小学重建校舍。学校还会在春节时带领学生外出学习,让他们“暴露”在中国大环境下,了解什么是“年”、为什么要发红包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谢老师说,在课外时间,甚至还会教学生打麻将作为娱乐活动。

  海归家长:选择本地学校

  通过海归妈妈投资创办的皮卡书屋,笔者在其举办的复活节活动中采访到了4位海归家长。当被问到孩子在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时,4位家长都马上回答:“当然是本地学校。”这样的答案不禁使人产生了疑问。

  其中一位罗女士说道:“当初是下了很大决心才回到中国,首先是为了事业,其次就是想让孩子能更充分地了解中国文化,融入中国的主流社会。若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便是脱离了中国大环境,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回来?中国现在的教育发展了,不像我们以前那么应试了。”据了解,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已提倡“快乐教学”的宗旨,吸收了很多外国教育的理念。而针对海归群体,北京芳草地小学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立的国际小学,为海归子女选择本地学校又多加一项砝码。另一位家长孟女士说:“国际学校一天一节中文课肯定是不够的。课外自己当然可以给孩子补充,但多数国际学校都建在市郊,每天接送太远。如果让孩子住宿,基本上就没有这个补充的机会了,更断了孩子跟大环境的接触。”

  相对于本地学校,国际学校的劣势又是很明显的。经过进一步了解,笔者发现,持有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国际中学毕业会考”)执照的国际学校,只能招收外籍人士子女和已获得外国国籍的中国学生。这无疑使大部分没有取得外籍的海归子女失去了就读于国际学校的机会。在另一方面,海归家长们也看到了本地学校的劣势。对于家长来说,若就读于本地学校,则需要家长在课外大量补充英文,防止孩子英文水平回落;对于本地学校来说,多数老师都处于一个潜在的教学评估系统中,这又会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足够的“洒脱”;对于海归子女来说,突如其来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很不适应。孙女士不到10岁的孩子回国快一年了,却一直不能适应国内的教学方法,想要回到美国,觉得那里才是自己真正的家。

  海归子女的理想学校

  多数海归在国外都已生活、工作了多年,或多或少吸纳了西方的价值观。而当回过头来看自己在国内走过的路时,他们会告诉子女,一定要自己决定以后做什么样的人,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要被固定的思维局限住。而本地学校却是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规定了唯一一条“罗马大道”。这是海归家长对于本地学校最担心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孙女士说:“我们毕竟已经回到了中国,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从而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调整自己。”在北京众多的国际学校中,除了少数如北京Biss国际学校是修建在市区内的,大多数都远在市郊,无法为孩子提供真正的中国文化环境。这便成为海归家长放弃国际学校的一个最大原因。

  在采访的最后,李女士道出:“其实,海归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真正符合海归子女条件的学校可以说是没有的。”各地都在大兴所谓国际学校,这其中包括持有IB执照的学校、双语学校和本地学校的国际部。李女士和罗女士说:“据我们了解,很多双语学校其实多用中文上课,聘请的英文老师也多数是本地老师,和本地学校没有多大区别。而本地学校的国际部也都建校在别处,没有和本部的学生一起上课。我们最理想的学校是既能兼顾中国文化,又不失西方轻松教学氛围的。”由此可以看出,国际学校和本地学校都不是海归子女的最佳选择。

  此外,海归家长还提到,如皮卡书屋这类由海归妈妈建立的非公益性机构,很多时候不免遇到资金短缺问题,若只靠很少的入会费和创办者的个人投资,它们是很难运作下去的。然而,这样的机构能够帮助子女保持、了解西方文化传统和当今形势,恰恰是海归家长和更多普通家长最需要的媒介。但各地政府并没有将资助这样的机构纳入优惠政策范畴内,它们在强调自己的城市或省份能给海归提供无后顾之忧的创业条件时,往往却忽略了海归在除事业外最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