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属于中国的”与“属于世界的”

“属于中国的”与“属于世界的”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7

        伦敦印象:“属于中国的”与“属于世界的”

  编写了英国第一本英文字典的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撒缪尔.乔纳森(Samuel Johnson)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他就厌倦了生活。”(“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的确,伦敦的丰富是一个人一生都无法发掘完的。伦敦是英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也是一个融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大都会,同时,伦敦也以它宽容的胸怀吸引着整个世界。每年都会又近1亿的游客来此参观,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也会有大批的游客前来。难怪伦敦官方曾自豪的向外界公布了这样一个统计数据,“在我们这个城市有300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字被使用,每4个伦敦人中就有1个来自其他国家,我们有490家海外银行分之机构。” 在这里,我不仅接触到了许多英语国家的朋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也结交了很多来自其他语系国家的朋友,如亚洲的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韩国,日本,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 希腊,土耳其, 南美洲的阿根廷, 巴西, 墨西哥, 乌拉圭,秘鲁,非洲的加纳, 津巴布韦,南非等等。而这里我列举的仅仅是在我个人很小的生活范围内所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

  重要的是,大气的伦敦不仅包容了不同国家的人民,也包容了不同人民所带来的文化。仅一个大英博物馆就容纳了整个世界和它们的文化,有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石柱,器皿,那大家所熟悉的便是希腊雅典巴列农庙(Parthenon)的雕刻;有古埃及的石碑石刻,木乃伊;还有我们中国唐代的石碑石马,古钟,同时还有大量从我国甘肃敦煌石窟搬运来的古书古画古经卷。尽管当我第一次看到一位英国解说员很自豪的向我们介绍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珍贵甚至绝世的展品,尤其是到了我们中国的展厅,我难以平衡,就象我的意大利朋友在听完意大利部分的介绍之后对我说的那样,“这些都属于我们意大利,不是英国的。他们应该归还我们。” 是呀, 我也在想,“这些不也是我们的吗?”可是当我看到无数的游客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很认真地学习我们中国文化时,甚至充满好奇的向我询问很多问题时,我一样的萌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个时候我能感到自己是中国人。走出中国厅,我曾对那位很严谨却很和祥的解说员说,“这些都应该属于我们。”

  她笑了笑,依然是很严肃地回答我,“这些都属于世界。”她的这句话我思索了很久,开始并不能理解。可后来当我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和不同有时甚至是相斥文明碰撞时,比如, 我的同学中就有一个对中国文化很排斥的美国人, 她并不愿接受一个与她本民族文化完全不同的中国文化; 还有一次, 一对英国夫妇邀我去家里吃晚饭,进到厨房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No Chinese!”我顿时一愣,主人马上就解释,“对不起, 我们不是说你,我们指的是中国饭,一次去吃中国饭,饭后感到很不舒服,医生说是对中国饭里某些调料过敏,就建议我不要吃中国饭。” 这个时候,我就突然明白那位解说员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在这样一个交杂着无数多的相同或不相同文化网络下, 伦敦以它的包容力接受了世界。这就是我感觉到的伦敦独特魅力之所在。可以说,今天的伦敦已经真正成为了世界多种文化展示与交流的舞台。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