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海归”,敢问路在何方?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7
“被就业”,作为近期颇具讽刺意味的一例新流行语,是指一些高校迫于提升学校就业率的压力(也为了吸引新生),欺上瞒下,对学生就业信息造假,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替他们与“影子公司”签约。而事实上,学生并未找到工作。可见,“被就业”的前提是“学生不知情”,其直接后果就是造就了“注水就业率”的存在,导致虚假就业率的提高。如此浮华的就业率背后,真正受害的却是大学生们。
从去年流行的“被自杀”,到今年上半年的“被和谐,被增长”等等,这些被字句的广泛传播,有些荒诞但实在值得人们留意。正值暑假,面对难就业现状,莘莘学子们已经焦头烂额,由此,我想到了那些“被海归”的学子们。面对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发展的热潮,以及国家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的优厚创业政策和就业环境,加之,中国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这些确实给留学回国人员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可是如果这些海归们定位不准确,也同样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曾几何时,很多百强企业乃至国家机关诸多岗位,将海归人员的分量看的很重,为海归人员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随着“海归”概念的延伸和泛化,“海归”数量急剧增多,“海归”概念的含金量开始降低,良莠不齐的问题凸现出来。“海归”表现不佳、创业失败的案例也开始出现,尤其在2003年集中显现出来。随着一批 “海归”的折翼,求职场对于“海归”的认识也渐趋理性,“海待”一词随之出现。
看了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海归对月薪的高期望值和对企业的挑剔,使不少海归派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肯从基层做起的又寥寥无几。在相当一部分岗位上,企业提供的薪资和海归们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原以为通过这些年在国外的求学经历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做上管理者的位置,殊不知,自己仍然坐着技术类的工作,心里难免平衡,没有一份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现实,无法振作起来,业绩可以想象。
然而,我们却不能就此否定所有海归的实力。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海归人物张朝阳,中国网络旗舰搜狐创始人,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以及近年来,明星化海归也渐为时尚化。这类被称之为“海星”的海归们,他们属于功能型人才,不仅懂资本运作、了解东西方企业制度,而且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积累,尤其是海归中从事高端行业和保险行业的人才更是炙手可热。他们懂得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中国当前发展趋势,以及全球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凭借国内扎实的根基和在国外所积累的各种经验和资源,在各个领域中,叱咤风云,将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最大化,他们使中国的人才水平整体得到提高,填补了,知识匮乏,老旧退化的空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一批又一批的“海星”们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和事业,不断进入到全球化经济的行业大军中,那些还在原地迷茫与彷徨的“被海归”们,敢问路又在何方呢?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