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海归卸下光环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6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欧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引发的出国热,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催发的“归国潮”;从我市大多数外国语学校毕业班三分之二学生都出国留学的热浪,到万名海外学子回深创业的现实;我们不能不认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用在“80后”海归身上再合适不过。虽然顶着“海归”的光环,但“80后”头上这个光环不再像物以稀为贵的“60后、70后”海归那么耀眼。怎么生存下去怎样寻求个人发展?记者采访的“80后”海归会告诉你,绝不做“海带”,卸下光环,有颗平常心,发挥在海外学习生活独有的优势,自己创业。
1 出国热潮
上世纪90年代每个班几乎都“走光光”
“我走的时候是高三,是深圳一家外语学校毕业班的学生。我走的时候,我们班几乎已经走了三分之二,去哪的都有,最多的是美国、加拿大、澳洲和新西兰,每天上课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头。这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国潮的真实写照。”刚从国外回深创业的小袁感慨地对记者说。据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有超过121万的人选择出国留学,每年出国留学人数由 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07年的14.45万人,30年来增长了167倍。
据了解,年轻人出国留学的目的多种多样,有家里经济宽裕想帮孩子镀金的,有想出国求学然后拿绿卡的,也有想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然后回国创业的。但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而留学海外,无疑最能体现“80后”这代人的独特个性。今年25岁的Jack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他在美国足足待了10年,现在在深圳从事网络营销。回忆起当时出国的情景,Jack说,当时班上出国的同学很多,由于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允许,到了初三,在父母的安排下,他也顺利地前往美国留学了。他当时也并不排斥,除了学位,他觉得更重要的是可以接触到很多新的东西——新的学习方式、新的生活、新的朋友……抱着收获体验的目的,Jack踏上了赴美求学的道路。
留学新西兰的“80后”海归Lemon告诉记者,她在读书时有时也出去打零工,但跟从前那些课外忙于刷盘子的留学人员相比,她并不存在经济上的困难。Lemon代表了不少“80后”的想法,打零工更多地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而不是为了赚学费。她认为,个人今后的发展跟机遇、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机遇是个人没办法控制的,能力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但思维方式,包括处世经验需要在不断地接触新的人和事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2 归去来兮
出国热升温海归优势逐渐减少
除了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原因,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曾导致出国留学成为规避就业风险的一条出路。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使国外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连华尔街精英也纷纷弃城奔走。而中国相对稳健的经济发展趋势,催发了一股“80后归国热潮”,市场上也衍生了“金暴海归”新名词。据“中国海归联盟”发起者Mountain给记者的信息,来深圳工作创业的归国留学人员已突破1万名,这仅仅是他了解到的数字。
“随着出国热的持续升温,“海归”们的含金量却在减少。对于80后“小海龟”的特点,钱锺书在《围城》中早有经典的描述:一个是不学无术的假博士方鸿渐,一个是故作清高的真博士苏文纨,这似乎是海归派最典型的两类人了,当然还有很多人是勤奋刻苦地在国外学习,实现自我升值。有专家分析说,“80后”海归主要有3类人:一种是真的出国学知识、学本领的;一种是出国长见识、混文凭的;一种是纯属出国混日子,看能不能混张文凭或者能将外语学好也成的。而这样的特点,也让“80后”海归再不如“60后、70后”海归如香馍馍般抢手,大多数企业对于“80后”的态度则是非常理智和冷静。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