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之旅:阅读大街小巷民情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3
从伦敦出发到欧洲各地的机票非常廉宜,所以留学期间,我不停欧游,穿插在雄奇古堡、乡城木石间,大开眼界。然而旅游,不应该只是吃喝玩乐。到一个风土人情都陌生的异地去游学,有点儿像朝圣,在享受那份官能的满足感之余,没理由不给庙堂添些香油让灯火延续下去。我指的香油,就是思考。对眼前的新奇事物都花些时间思考,用多个角度去阅读大街小巷民情,令理解更深,看得更远,才是学习。说不定还可以防止脑筋在刻板的生活中僵化。
旅行前先做资料搜集
建筑提供了要阅读一个城市最直接的途径。每次出门,我都尽可能做些当地建筑物的资料搜集,新的旧的,大厦教堂车站体育馆,在哪里,建筑师是哪一位,建于何时,必先有个大概。然后,计划行程,再作筛选。这样做,就算到最后我未能亲身到每一处建筑物去,那些资料搜集的结果已形成对地方的初步印象。印象再经过考证,让思考有了伸展的舞台空间,每每在旅游的路上迸发火光。
颓垣败瓦以惊人速度重建
例如,我三月的时候到过东欧去。原本我对东欧的印象极模糊,隐约只是联想到先后被纳粹和前苏共两大意识形态蹂躏过的那片土壤和波希米亚人对艺术的狂热。临出发前,看网上书籍里现存的东欧建筑,跟西欧的主流形式看来差不多;直至亲历其境才发现,其实是跟东边的俄罗斯建筑较相似,而且都受源自土耳其的拜占庭风格影响;尽管,土耳其跟这些地方地理上相距甚远。由此可见,地域不是建筑风格传播的唯一因素。
旅行当中我又想到,战争虽有能力将一个城市的面貌完全改变,但欧洲的城市,像荷兰的鹿特丹、德国的汉堡,以及今次我东欧之行的首站--波兰的华沙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过空袭的重创之后,都以惊人的速度重建。几年之间,本来只剩颓垣败瓦的丘墟,又重现昔日梓泽的风采。
华沙民房精致、忠于历史
走进华沙的老城区,红砖盖的城墙、精致华美的民房,倒映在雨后未干的砖路上,竟完全不像受过破坏!原来,华沙的老城当年给炮火摧毁至剩下不足十分之一,但战后凭着民族的韧力,谨慎研究历史文件,将旧城的每个细节都钜细无遗地仿照原本的样式建造,跟战祸之前的一模一样。如此忠于自己的历史遗产,目光向远而不忘本,不禁令人难过──怎么世界上还会有城市不停地白白将自己的建筑文物壮烈踹碎运往堆填区风化的荒诞神话.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