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学”到“中学”的无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3
作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维新运动重要理论家的严复,对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正如梁启超所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关系者,严复其首也。”
光绪三年(1877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留学,入格林尼茨海军大学。他十分用功地研究了西洋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还时常与思想颇为“激进”的清政府驻英国大使郭嵩焘讨论中西学术和政治制度的异同。光绪五年(1879年),他毕业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此时,与他一样留学英国的伊藤博文在日本推行明治维新,变法图强,日本迅速步入“西化”。严复对此触动很大,就立志“学以致用”:他以资产阶级经典理论作武器,宣传西方自由思想,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观点,来激发国人救亡图存和“自强保种”;他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了五篇政论文章,宣扬“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理论,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他极力推重西学,大力提倡“西学格致”,指出对于救亡来说,程朱之学“无实”,“徒多伪道”,陆王之学“师心自用”,其他考据、辞章“无用”。他还猛烈攻击君主专制,他认为“自秦而来,为中国之君者”,皆“最能欺夺者”,“所谓大盗窃国者”。他又说“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由此,他提出用自由平等来代替封建思想和专制政治,并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同时,他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积极培养维新人才,直接参预维新运动,一时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严复的努力却无疾而终,特别是甲午海战的惨痛失败和戊戌变法的昙花一现,使这位喝过“洋墨水”的思想家、维新派“幡然醒悟”:原来好端端的“西学”在中国却行不通,中国希望还在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四次科举都落榜的严复,又重拾孔孟之道,再举程朱之学,彻底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他甚至忘了以前大力鼓吹的“西学格致”,猛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仅否定先前自己倡导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甚至断定:“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是大乱之道也。”他觉得,“大乱之道”绝不可行,还是咱们自家的“两千年之政皆秦政”稳妥可靠。之后,严复“急流勇退”,主张改良,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他提倡尊孔读经,1913年参与发起“孔教会”,1915年,袁世凯筹划复辟称帝,授意杨度组织“筹安会”,严复竟为发起人之一,彻底沦为复辟封建帝制的鼓吹者和践行者。“五四”时期,他又反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甚至认为孙中山提倡的民族主义属于宗法社会的产物,会导使中国社会停滞不前。
就这样,同是一个严复,先是豪情万丈地放言并身体力行“西学格致”,而后却像患上遗忘症似的高谈阔论什么“大乱之道”,先崇“洋”而后复“古”。一前一后,判若云泥,着实让人有些“看不懂”。其实,这实在怪不得学贯中西的严老夫子,因为他倡导并亲身躬行的“西学格致”不仅在中国“水土不服”,而且还被中国传统的东西“染黑”了。正如后来的鲁迅所说:“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染缸似的,无不失了颜色。”
当然,严复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是出自“染缸”,所以,他并不怪罪于“染缸”,相反,却问罪于“西学”。由此,他绝望于“西学”而重新寄厚望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并不奇怪了。
这是严复的不幸,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