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词义演变反映社会变迁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2
山东大学校长展涛认为,“海归”在中国只是阶段性名词,“若干年后,‘海归’一词将淡出人们的视野。”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70万人赴海外留学,17万人已学成归来为国效力,他们的爱国之情和工作业绩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不知道是谁首先将留学归国人员简称“海归”,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词语的出现,一开始就显现出特有的光环,似乎是成功的代名词和荣耀的象征。事实上,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就有一代又一代的“海归”回国创业,他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欧盟国家的国民可以到其中任何一个国家读书,学成后回国不会因此成为“稀有物种”,也不会郑重其事地被称作“海归”。那么,在中国,是什么原因使得“海归”成为时髦,又是什么推动着“海归”将最终成为一个历史性名词,这是令人深思的话题。众所周知,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失去了一次次机遇。于是,一批又一批中国人跨出国门求学,归来报效祖国,“海归”的称呼透露出人们的几分敬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在许多领域已经赶超。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创业环境不断改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海归”已经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国内培养人才的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的使用越来越趋向于重能力而非牌子。面对“海归”,人们的心态日渐成熟平稳。
“海归”词义色彩的演变,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当“海归”就像四川人到重庆读书,再回到四川工作一样平常,“海归”一词就将成为历史名词。而这背后必将是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强大,我们期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