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的教育和留英感受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21
来英国已经半年有余,一直想好好写一篇帖子来总结大家对英国留学的疑惑,总结一下我来英国以后的感受。
当时放弃了美国OHIO的全奖,而且是那种白拿钱不干活的那种,放弃了已经到手的美国的签证,自己花一笔钱来英国,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不能理解的。 我却义无返顾的来到了英国来。
先谈谈留英国工作,这个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LSE在整个欧洲的经济届就是一个品牌,而很多投行咨询公司就基于这个brand loyalty,纷纷在每年11月就来LSE挖人。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个很好的机会。尽管我来英国的时间没有到2个月,我也加入了找工作的人群。也许LSE学生的眼界都很高,大家的兴趣都集中在几家世界最大的投行上,所以每年申请投行的人都挤破了头。英国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去了city才真正知道。11月我几乎把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了各家银行presentation 上面。当我Cite group, Goldmans Sachs, Morganstanly, JP Morgan 的总部和他们的manager交谈的时候,我就很清楚的知道我没有白来英国。我见识了很多过去无法想象的东西,而整个人也变得成熟理性起来。
后来自己也拿到几家投行的面试,有JP MORGAN(欧洲最大的投行),ABM-AMRO荷兰银行和Morgantanley。 Morgantanley的面试因为当时圣诞节在法国度假错过了,ABM-AMRO因为自己笔试没有考好,第二轮的时候被刷下来。而JP MORGAN三个面试都感觉不错。但是我申请的是伦敦总部,最后把我的资料投到了亚洲区。
在英国找工作的确很不容易,因为工作签证的问题。公司雇佣中国人的成本太高,而中国人的优势并不明显。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让中国人在英国找工作变得很难。而同学中欧盟学生找工作似乎变的很容易,就是随便找找也有一堆OFFER。所以,我基本认为在英国找工作的难度很大,希望很渺茫。
再谈谈读书,我读的专业基本是处于一种交叉学科,更多是侧重政策对经济发展作用。一个专业有30个人。第一天orientation的时候我非常非常的紧张,因为我见识到了自己的对手。同班只有2个fresh graduates, 而我更是班上年纪最小的。讲起自己的背景真是很"汗"。也许在国内的时候,我说起自己的背景,大家会大呼"牛人",但是在这里,用一句话说起来,就是:你什么都不是!
班上30个人不到,说起来,基本都是世界一流名校毕业的。而5个美国人都是来自宾大,耶鲁。剩下的人也大都毕业于剑桥牛津或者也是地区性最好的学校,让我觉得压力很大。大家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一直就死拽着衣角,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好只能很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Compared with other chinese students, my name is easier to pronounce。 I am lili。俨然,淹没在一群这样的同学中我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背景。渐渐的我才this is only the part of the story。同班同学除了学业背景很牛,工作的背景也狂牛。且不说我们班有很多咨询公司,Morganstanly,的经理,世界银行出来的就有一堆。而且居然还有过去的同事。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我能进LSE实在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而LSE近年招收了很多中国人,很多是unqualified的,而原因更在于一种战略上的意义,中国的崛起让他们不得不重新evaluate中国的价值,他们需要培养一些亲英的势力,从LSE回国的中国人大多会从在经济政治领域大展宏图,而在英国学习的背景会让他们对英国永生难忘。
不的不说的是,一向读书很轻松的我,感到莫大的压力.每天在British library of social science的旋转楼梯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大步向前的时候,我总觉得读书读的很辛苦.很多同学反驳说,在英国只读书,不做研究,能学到什么?并且列举了大量自己如何在研究生3年做研究的例子来证明,英国的教育是如何不正规,我觉得是很有待商榷的。英国的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上我想在世界上还是极其领先的.在也许在一些新兴科学如计算机类,也许因为没有研究经费的原因,和美国的差距是越拉越大.但是这不能一棍子把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科给打死了。
以我的经验来看,研究不但是要做的,而且做的还很深。以我的经验来看,我每一篇论文都是一次重生。我们现在做的东西,最前沿的东西,国内根本不没有什么人做。有在做的,以为自己做的是很前沿的课题,而沾沾自喜。其实,做的不但很肤浅,而且根本就是把国外期刊上的东西生搬硬套的rewrite。我在国内的时候跟的一个教授据说是个大牛,哈佛的访问学者,来英国前,我把他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个可是全国重点核心科研项目出的书,放进了箱子,三个月以后,拿出来看了一下,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新意.现在我毕业论文课题也做一样的项目,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现在写的论文要比我国内的导师好的多(当然,我现在所说的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国内的理科教育和工科教育的水准的确很高,出国的理工科同学都发现自己大学基础打的很好)。
现在,我仍然坐在图书馆每天啃书,我不知道在国内的研究生是怎么学习的,反正我想我每天都在读MIT,剑桥,哈佛教授2000年以后的期刊,成本成本的读,一天读个几百页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我可以说我们班的美国同学比我要用功的多,他们读的比我读的要多的多.我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但是我明白,只要我自己在努力,尽管是有差距的,甚至差距很大,但是我仍然读的很开心。事实上是,班上4个中国人都在KEEP ON。
在英国发生最大的一个悲剧就是我的两个好朋友,由于压力太大,QUIT了。两个都是极其优秀,来自北大.说实话,当时我也觉得有种坚持不下的感觉,过年那段时间心情也很差,为他们惋惜,也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上究竟能不能成功,其实并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中国人总是很功利,这个和近千年的科举制度大概是相关的。总认为读了多少书,就可以出人投地了,把学位和职位高薪联系到了一起。其实读了多少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个人,在于你学会了如何学习技能的能力。这个世界是不需要那么多PHD,这个世界需要创造世界的人.无论你在美国,还是英国,只要真正学到了东西,“东西”是个广泛的概念,不仅是知识,也可以是做人和人交往的能力.
说了这么多,好象都是在夸奖英国,当然我在英国也看到了很多灰暗的东西。很多留学生,考不上大学的,家里有钱,在这里生活糜烂腐败,混文凭,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打心眼里鄙视他们。我想大多来寄托的同学都很有理想的,希望通过留学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只要对自己定位正确,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努力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I believe UK is also rewarding……
很快,05年入学的硕士生通过考试,论文就会匆匆踏上新的行程。我在这里祝福他们,也祝福自己……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