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直击区域间海归人才环流

直击区域间海归人才环流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9

  上海、青岛搭建区域海归创业合作平台

  3月17日,上海、青岛两地留学回国人员服务机构在青岛签署协议,正式建立两地留学人员服务工作交流制度,积极鼓励在上海的海归到青岛创业。

  烟台携手上海共建创业通道

  3月20日,烟台市人事局与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负责人在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举行《上海—烟台两地留学人员服务工作合作协议》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两地留学回国服务工作合作正式启动。

  一个海归人才环流的信号

  海归潮涨,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归国创业。各地留学生创业园除了发挥自身优势为海归创业者建立孵化机制,吸纳、培育海归人才外,更建立了一条条地区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形成了一座座互通共赢的人才输送桥梁,以互助协作的方式构建双方交流机制。

  从上海、青岛、烟台的实践中,我们得到一个区域间海归人才环流的积极信号,“海归创业不应该局限于地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呼声下,海归更应当挣脱空间约束,将创业交融起来,开辟自己更广阔的窗口。”青岛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先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如今,海归人才的全球性框架正在形成,这个框架不只是走向宏观世界的国际化,也是走进内地区域的流动化。“海归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建立起相关机制将海归这个群体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人才互通网络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现在,更多地区已经开始留意到这种海归人才区域间环流的现象,上海留学回国人员服务机构与青岛、烟台之间的合作只是一个楔子,是一个海归人才交流良性循环的开端,它将预示着更大范围内人才合作项目的美好前景。

  如何看待区域间海归人才流动?

  旅居日本多年的蒙育,现在是青岛华桑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我离开祖国20多年了,心里一直很牵挂这里。几年前,我带着自己的项目从日本回来,想在祖国的土地上做些事。作为海归,我们带来的是种子和苗,需要适合生长的土壤。”谈起这次上海、青岛两地的合作,他表示非常支持,“过去,我们只是单纯在青岛创业,利用一些在国外的人际资源拓展自己的业务。现在,留学服务机构给了两地海归一个互通互助的平台,打破了过去只靠熟人的模式,是一个开拓性的举措。”

  青岛赛尔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范迪,于上世纪90年代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出国前我在环保局工作,公派6年回来后,我发现中国的环保产业比较贫瘠,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技术。我想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来,就下海经商了。”范迪告诉笔者,这次人才交流合作项目对海归意义重大,“海归创业者是一个群体,他们不只需要与国际融通,更需要在国内融通,这样平台才会大,产业才能本土化。”互助平台的建立是强强联手,集合各自的优势共同占有两个市场,从而集中双方的力量,把好的技术整合起来,搭建区域间海归人才交流的绿色通道,对于今后全国范围内高层人才环流具有建设性的意义。青岛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先明表示,“这只是个开端,相信这种彼此沟通,互利共赢的模式将会带动更多的地区搭建起互通海归人才的桥梁,使人才不再单项输送,让环流体系畅通。”

  上海莘闵高新技术暨回国留学生科技创业园区总经理陶曙华,是此次上海——青岛留学回国服务合作项目的积极参与者,她表示,这种区域间海归人才合作的趋势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我相信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是海归高层人才活跃流动的积极信号,如今,海归回国创业日趋普遍,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而健康的创业孵化环境是当务之急,而建立互通互动的人才服务网络正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功课。”

  环流还需精准对接和政策扶持

  “合理配比孵化器内企业与孵化器外企业份额,使他们进行有机对接,形成留学生创业园内绿色生态群落和园外生态链,可以产生聚集放大效应。企业之间可以不断实现有机协作、产能互补。”烟台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纪华芹告诉笔者,两地对海归创业者的服务需要为企业量体裁衣,进行合作沟通的企业双方也必须对接合缝。

  青岛华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蒙育指出,信息获取不对称是海归创业的一个难题,而地区间的人才互通打破了过去对信息闭目塞听的障碍,“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这种横向合作给了我们许多实质性的帮助,通过创业园和留学服务机构就可以直接找到对口的企业和厂家,就可以进行交流。头脑里有了这种概念以后,企业就有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据先明介绍,现在上海、青岛两地留学服务机构所做的工作只是在搭建一个平台,建立起一种交流互访的机制,彼此沟通,互利共赢,让海归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自由表演。“因为是服务性质的机构合作,在政策上还没有明确的优惠措施,但是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双赢的交易,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希望得到政府部门有力的支撑。”

  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海归表示,人员、资金、场地是他们自主创业的关键因素,而资金问题往往是瓶颈。一名来自烟台创业园区的海归创业者告诉笔者,“很多海归从国外带来了项目,但是没有带来资金,如果海归的背后是一家公司,那么钱也是公司的,筹、融资和贷款是难题,需要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陶曙华告诉笔者,她所经营的企业是一家事业单位性质却自负盈亏的服务机构,为各地海归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等多项服务,“我们的服务为上海海归更好地创业孵化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同样欢迎其他地区的海归来到上海共同发展,我们会将有效的信息提供给他们。”她同时指出,这种区域间海归人才流动应当继续被推广,让政府部门也参与进来,建立专门的办事处及专项资助的经费等。

  海归人才环流不应该只依附于留学服务中心和创业园区之间的交流合作,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只有通过上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力度规范海归人才交流机制,鼓励人才交流项目开展,才能保证更大范围内环流渠道的畅通。由于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一些地区政府已经开始为当地的海归高层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如发放低息贷款、提供生产场地和试验田等。那么,当人才聚集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开始以全国为单位进行更为广泛的流动时,政府随之采取相应举措就更显必要了。

  展望人才“流”向何处?

  对于区域间海归人才环流的前景,纪华芹表示乐观,虽然这种人才合作机制的构建是开创性的,也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但在提倡多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这必然是一条指引海归人才通往美好未来的正确思路。她表示,通过与上海的沟通交流,烟台方面将总结经验,为以后更深层次及更广区域内拓展海归人才合作项目做好准备。

  先明指出,青岛留学服务中心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强互动,携着海归创业者的需求前往上海甚至更多地区寻求合作伙伴,同时鼓励上海及其他地区的海归来青岛挖掘创业机会,建立互访制度,推进更深层的服务。

  当笔者询问参与项目的海归创业者对未来的合作和发展动向有何期待时,很多人表示,希望由沿海向内陆扩展,形成一张更加广阔的人才合作网络,“沿海地区的海归人才优势比较明显,机会比较多,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深入,将高层人才串联起来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据一位上海海归介绍,现在内陆的西安、杭州、武汉等地创业园区发展很快,且各有特色,相互之间交流合作的触角应该更广泛地延伸。

  同时,上海人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归人才还应向西部地区流动,以实现人才的二次开发。西部缺乏人才,鼓励海归向西部流动,将带动新一轮高层人才流动潮,使海归人才市场重新洗牌,“我们呼吁越来越多的海归加入到这个互动互助的行列中来,这对于经济的腾飞意义重大,中国人才格局的分布可能因此改写。”

  区域间海归人才环流,渐成趋势。(实习编辑:kay)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