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派教师留学意味什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9
据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公派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的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即将启动。从今年开始,每年将有5000名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获得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28所高校成为项目首批签约院校。读罢消息,不禁浮想联翩。
自1872年清政府为兴办洋务运动而派遣留美幼童,我国学人的留学历史已有130多年。从19世纪中叶起先行者们初识欧风美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世纪中求索救国真知,再到改革开放以前一片丹心建设新中国;从詹天佑到沈钧儒,从钱钟书到蔡元培,从费孝通到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成千上万中华儿女漂洋过海,游学世界,学成归来,建设祖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20多年里,出国留学更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潮,伴随着70多万出国留学人员的脚步,我们能依稀看到中国走向世界的急迫背影。可以说,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出国留学已经不仅是一种个人成才的自主选择,更是一种国家振兴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海纳百川的现实需要。
作为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核心内容,以及“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一环,“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正是这一新特点的具体体现。
这些年来,我们的高校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素质有了稳步提高,不少青年教师已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然而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国内高等院校的不少方面还有相当差距。从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较来看,差距最小的是学生,最大的是师资队伍和学术成果。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国目前的许多大学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学界领军人物,更缺少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学术大师。在一定程度上说,高校教师就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流师资缺乏,不仅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制约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
“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就是站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上,着眼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素质,培养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大师。在我国高校还没有能力建立更良好的师资人才培养机制的情况下,选派大批量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在世界一流大学里激荡思想,变革观念,更新知识,研习成长,不失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一个良方。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持之以恒地以这样的规模和力度,选拔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深造,确实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国家战略”。其影响不仅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前高校变革的现实需要,更在于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
又有一则消息说,我国高等教育重心已由重视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方向转移。将这两则消息连读,让人生出很多感慨。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大学何时能跻身“世界一流”一直是我国民众十分关注的话题,也是许许多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难以言述的心结。如何缩小与“世界一流”的距离,如何让中国的大学不仅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振兴的“加速器”和“孵化器”,也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才库”和“思想库”,是教育界在我们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今,从高等教育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里,从那些高校青年俊杰迈向世界的脚步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决心,能够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努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