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城行记:一场旅程 两个传说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6
公元二零零七年五月三十日至三十一日,与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师长、同窗二十余人共游开城,兹以此文记之。
一场旅程
去开城的计划由来已久。如果一定要在朝鲜的众多城市之中选择一个进行观览的话,我想我会选择开城。这不仅关乎它在北南关系上的特殊地位,也关乎它流传已久的古都美名。终于,良久的盼望成为了现实。五月三十日清晨,我们背起行囊,搭乘大巴,满怀兴奋与喜悦,开始了这次两天一夜的旅程。
两个传说
开城位于平壤的东南方向,是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军事分界线上的重镇。从地图上看,38度线刚好穿过开城的中心,将其一分为二。开城与平壤,恰好隔了一个纬度的距离。窗外的景物飞一般倒退,五、六月间,正是这里最美丽的时节。天气很好,阳光普照,风轻云淡,远山葱茏,水田青青,一眼望去令人神清气爽,倒也使长长的路途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经历了近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朴渊瀑布。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拾级而上,两侧全是参天的树木,鼻间尽是山林的气息。“曲径通幽处”,这似乎暗示着将要到达的会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所在。山势一转,依稀传来流水的喧哗声,瀑布近了。再一转,眼前出现了一小片开阔的平地,被群山环抱其间,中间一潭池水,上首一条白练,从正前方的绝壁顶端飞泻而下,落入潭中,激起无数细小的水珠,升腾起一片淡淡的薄雾,在阳光下折射出点点金光,夺人眼目。毫无疑问,方才听到的水声便是发源于此,这时走到近前,水流声更加响亮起来。水花飞溅到脸上身上,触感湿润而柔和。
瀑布高37.8米,下方的水潭最深处10米,到了梅雨时节,池水满溢,可达15米之深,即使是最干旱的季节,水深仍有4米。传说,古时人们看到水流不止而潭水不满,感到十分不解,之后在潭中一块大石旁找到了一个洞穴,于是认为倾泄而下的水流经由此洞流向了他处。后来,人们才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池水原来慢慢沉淀到了地下,形成了地下水源,滋润着这一方山林,由此推翻了从前的想法。故事虽然简单,但却体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原始走向文明的一个缩影。人类由畏惧自然、依附自然到敢于向自然发问并探索答案,使自然为我所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就是在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从封闭到开化的发展中,人类用汗水和智慧凝成无数结晶,为后人照亮了探索未来的道路。
潭水清澈见底,我们终于忍不住脱下鞋袜,卷起裤筒,走入其中,顿时感到一阵清凉。水底的沙砾摩挲着脚底的皮肤,生出一种奇异的触感。浅的地方只没脚踝,深处则几近膝盖了。瀑布落下的地方水色碧蓝,想来是这潭的最深处了。那里可藏着一座仙人居住的水晶宫殿吗?相传曾有一朴氏青年侍奉母亲居住于此,一个仙女爱上了淳良聪慧的青年,携其跃入潭中,做了这水里的神仙。母亲以为儿子已死,悲痛不已纵身跃下,于是这瀑布便被冠以朴姓。朴渊瀑布位列“松都三绝”之一,另两绝则是李朝著名的思想家花谭徐敬德与传奇般的美丽女子黄真伊。青山绿水,才子佳人,总会令人生出无数瑰丽的想象。如今,才子已逝,朱颜已去,唯有山水依然。而那些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则将与这明丽的山水一道,传颂成为永恒,留待后人评说。
三次挥手
开城旧名松岳,又称松都,有着500余年的历史。开城不仅保留着朝鲜传统式的街道和瓦房,还建有统一馆、学生少年宫、手工艺品厂等现代建筑。古典与现代在这里相得益彰,得到了很好的融合。我们所入住的民俗旅馆便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传统式的屋舍院落,现代化的器具设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观光客的首选。放下手头的行李,轻装出发,前往第二站——三八线水泥墙,但由于水泥墙距离军事分界线很近,因此只可远眺,不可近观。
路是山路,有些许颠簸。时间已是下午,太阳西斜,放射出的万丈光辉足以令我将开城的风貌一览无余。民俗旅馆所处的城市中心,高层建筑较多,分布比较密集。随着汽车向郊外行驶,丘陵地貌的特征逐渐明显地显现出来。远处是青山,山脚下是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稻田,楼宇渐渐稀少起来。再向前行,路一转,山势更加开阔,一座连一座,波浪般绵延起伏,大片大片的田地匍匐在群山的怀抱中。仔细望去,居然有一只细脚长腿的白鹤站立在一片水田之中。几乎看不到高的建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瓦顶的平房,依山势起伏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翠绿的山,嫩绿的田,白色的村庄,恰好构成了一幅田园风情的山水画,虽没有浓墨的厚重,却自有水彩的清新。路边一个插秧的老人看到大巴,微笑着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也回以手势和笑容。
沿一条宽度只容一人的小路上到山顶,便是眺望台。一位身着戎装的老军人是我们这一行的讲解员,六十岁上下年纪,却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向我们介绍了非军事区的概念和范围,讲述了水泥墙的由来,并简要分析了这一地区双方军事力量的分布。墙,意味着保护,也意味着阻断。钢筋水泥固然能够抵抗风雨的侵蚀,却隔不断同一民族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比这坚固的墙壁更可怕的,是人内心的那道隔膜。只要双方本着友好互信的态度逐渐消除芥蒂,溶化坚冰,我相信,过去与现在的一切问题都将在不久的将来一一得到解决,我们也衷心地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即将返程,突然发现山顶一所哨亭里的几名年轻的朝鲜士兵正在注视着我们。我们挥手以示道别,他们也笑着对我们招了招手。车子开出山路,眼前又是一片村落。此时日头西落,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为这山村更添了几分温馨。路边一个穿红色衣衫的小女孩,一边追逐着汽车一边对我们挥动手臂。我突然意识到,年迈的老人,年轻的士兵,年幼的孩子,恰好代表了朝鲜社会三个不同的年龄阶层。他们中间,有些或许曾经为国家的独立与解放奉献过青春和热血,有些正在以坚实的臂膀护卫祖国,保卫家园,有些则肩负着民族未来的希望,象征着国家更加美好的明天。手势和微笑或许真的是世界上最被通用的语言,通过它们,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热情与友好,淳朴与善良。
四面旗帜
板门店,是此次开城之行的重头戏。这个名称的由来十分直接而有趣,因过去这里有许多由板子搭建的店铺而得名。开城位于平壤的东南方向,板门店又在开城的东南方,二者相距大约8公里的路程。可以说,板门店是一座记录朝鲜民族分裂历史与现实的博物馆。在这里,既可以沿着众多的遗址遗迹追溯历史的渊源,又可以在荷枪实弹的背景下感受现实的冲击。来到开城,板门店不可不去。
清晨出发,沿途景物与第一日又有了些许不同。或许是离军事分界线越来越近的缘故,鲜见民居,放眼望去尽是丘陵与稻田。此时正值插秧时节,路边停放的汽车中传出鼓舞人心的歌声,稻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首先到达的是一间接待室,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担任讲解员的一位年轻军官。他利用沙盘模型和地图,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板门店所经历的历史沿革,以及朝鲜战争结束后对峙的双方在分界线附近的军事力量分布。或许是由于军人的天性使他的语调显得沉静庄严,又或许是因为他所讲解的内容实在太过严肃沉重,我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随之紧张起来。
驱车前行十分钟,我们到达了停战协定签署会场的旧址。这里就是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地方,会场中的一切摆设都按照原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房间中摆放着当时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及美军三方代表签字时所使用的桌椅。两张桌子上各立一面旗帜,一边是红底镶蓝边圆环五星的朝鲜国旗,一边是已经泛黄的联合国旗。
离开会场继续我们的旅程,却感到四周的空气愈发紧张起来。终于到了板门店最紧要的所在——军事分界线了。七座单层矮房一字排开,室外的一条宽约20厘米、高约10厘米的石台穿过每间房子的中心,将它们串连着一分为二,这便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军事分界线。此端是故土,彼端是梦乡。抬首望去,远方的天空中高高飘扬着两面国旗,一为圆环五星,一为双色太极,一北一南,一右一左,像是互望,又似对峙。此刻陪伴着它们的,只有远处沉默的群山和一望无际的苍穹。
尾声
回到住所进行过简单休整,我们踏上了归途。这也标志着此次旅程已经接近了终点。返程途中,常见到路边立有对称排列的巨石,上书“自主”、“和平”、“统一”的字样,不禁想起开城市内那座金日成同志的巨型铜像。他屹立于开城中心,子南山上,身躯伟岸,神情庄严,双目炯炯有神,远眺南方。我仿佛听到了他自内心深处发出的殷切祈盼:祈盼终有一日战争的阴云能够被阳光驱散,祈盼在不久的将来,和平统一的颂歌能够唱响东方。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