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5
阿易最近就美国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进行了调查,认为:
大学生独立性虽增强了,对信仰的坚持却未减弱。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的一个专门调查,“全美大学生如何追寻人生意义和目的”的课题组,调查访问了全美46间大学的3680位大学生。
调查发现,上大学前经常上教堂的大学生占52%,即每两位有一位上教堂,但上大学后还继续上教会的大学生比例下降到29%,即每十位大学生仅有三位会上教堂,其变 化可谓不小。许多家长和牧师都知道,每周都上教堂的高中生上了大学后,许多就不再去教会了,但却不清楚流失的程度有多大。有些神学家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信仰危机,因为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青年学子们反而淡漠了信仰。
这项调查第一次显示出大学生不再上教堂的具体比例,证实了许多高中生上大学后的确不再上教堂,但这并不表明他们放弃了信仰。
调查发现,虽然上教堂的大学生减少,但77%的大学生仍会作祈祷,71%的大学生认 为宗教对他们有帮助,73%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和信仰能帮助他们发展自我人格。58%的学生认为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
过分强调政教分离
近几年来几起重大的有关“政教分离”原则的争执,都出现在公立学校。公立学校俨然成了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争斗的主战场。比如前些日子在最高法院审理的“在上帝之下”出现在小学誓词中是否违宪的案子,就是发生在加州北部的一所公立小学。
在南加州,一群高中生在州最高法院取得胜利,因此可以在学校里组织查考圣经的活动。同样在南加州,却有六位高中生被教区以学校不宜宣传宗教为由,不允许他 们穿著有“耶稣爱你”字样的T恤。
在德州,另一场官司也打上了联邦最高法院,一位正在大学念书的学生,决定听从上帝的呼召,毕业后作一位传道人,但是州里有关部门却以政府的钱不能用于宗教 人士的训练为由,停止了这位大学生的奖学金。这位学生上的也是普通的大学,只 不过是明确表示了要做传道人,如果他仅是选修有关课程而不言明目的,反而可以继续拿到奖学金。
有意思的是支持停止奖学金的人理由是“政教分离”的原则,但反对者所持的理由亦是“政教分离”的原则,他们认为既然政府不能干涉宗教,当然就不可以制定一 条禁止向有意成为传道人的学生提供资助的法规。否则就是违背政教分离的原则。 那一方正确,就看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们如何裁定了。目前的情形是,持正反两方意见的大法官势均力敌,这个案子的结论最后可能是以4﹕5的票数通过。
美国公立学校过分强调政教分离,使得青年学子怯于在公开场合表达信仰。因此当 他们来到大学,面对来自四面八方,文化多元的同学时,自然不便提信仰的话题,而缺乏在信仰上相互鼓励的环境,不上教堂是无可避免的后果了。
高等教育过分偏向学术
大学生不再上教堂的另一个原因是,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宗教与学术的分离,教授和学校视属灵问题为学生的私人问题,而不便过问。
62%受调查的学生指出,教授从未鼓励过学生讨论宗教和属灵方面的问题,53%的学 生认为大学课堂对他们的信仰没有丝毫的影响。教授们似乎只对传授学生知识有兴 趣,而对培育学生心灵麻木不仁。
另一个造成大学生从形式上离开信仰和宗教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之间很难彼此讨论宗教和信仰问题,任何触及宗教和信仰话题的讨论,都极易演变成一场辩论。讨论可以相互求证,相互提升,而辩论却是一场有输有赢的战争。许多经过挫折的学生, 最后只好放弃和同学作宗教和信仰问题讨论的尝试了。教授不鼓励,同学不友好,使得信仰的话题成为大学校园的禁区,得不到老师鼓励和同学间扶持的年青学子们,从教堂中流失是可想而知的结果。
当学生们看到大学校园里许多同学偏离正道,也明白只有信仰和宗教可以帮助他们迷途知返时,就会盼望能从大学的老师那里获得鼓励,不过老师们是不会破例的。
物质主义思潮泛滥
一项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了长达三十八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在三十五年前,每十位大学新生中,差不多有九位在回答“为什么要上大学”的问题时,会回答, “上大学是为了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那时的青年学子们可谓胸怀抱负,有为国为民的理想。
三十五年后的今天,每十位大学新生中约有八位会回答:“上大学是为了赚大钱, 可以无金钱忧虑地过一辈子。”
这个调查的范围是全国413所大学和学院中的近27万名大学一年级新生,人数为全部新生的22%,因此其可信度十分高。在被问及的学生当中,不到四成的大学新生会认为“有意义的人生”是人生的一个 重要因素。与1967年时87%的大学新生上大学是为了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相比,少了不只一半。主持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琳达萨克斯(Linda J Sax)教授认为,这个调查结果反映了长期以来“物质回报与教育的价值”之间的较量。
显然物质回报的现实击败了教育价值的理想。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赚钱”作为上大学的主要目的。许多学生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毫无兴趣,他们上大学是为了获得一个可以赚大钱的 学位。在这种环境下,要坚持信仰生活和宗教活动是一件困难的事。
教会方面的责任
不少教会工作者强调青少年的圣经教导要考虑到新生代的特征,不但在形式上要赶上后现代青少年基督徒的需要,甚至在教导上也追求变化,力求适应新形势。这种 “与时俱进”的做法,虽然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青少年进入教会的青少年团契,但却 也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信仰生活可以随时间和处境而变化的错觉。
神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发现一个事实。坚持传统和严格的信仰生活,不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信仰生活的基督徒,并非如同外界所想象的那样,固执而僵化。他们坚持传统 的祷告生活和信仰活动形式,是因为他们发觉,在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里,坚持传 统的信仰生活方式,反而可以使生活变得稳定与平和。
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虽让外界感到落伍,但却让他们的下一代可以把信仰持守下去。比如自行投资和独立制作《耶稣生平的最后时刻》(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的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正是生长于传统的天主教家庭。他的同事称他已经全人溶入福音书中了,可见他的神学思想之传统。他所拍的影片于今年2月25日开始在全美上映,在全球引发了一股福音热潮。
反而是强调变化之教会出来的青少年,有可能在上大学后,因环境的因素,放弃了正常的信仰生活,不再上教堂。尽管他们并未放弃信仰,但长期脱离教会生活,对他们的属灵生命无疑是一种损害。牧者们不得不深思。
大学毕业生宗教热忱升高
虽然上大学后继续上教堂的大学生人数减少,但最新的一项调查发现,在2001年时每五位青少年中有三位认为宗教“非常重要”,比起十年前大部份青少年仅认为宗 教是“重要”的,进步了不少。这个变化在四年制大学毕业生中尤其明显。这项调 查是由Child Trends的调查机构作的,结果显明大学生独立性虽增强了,对信仰的坚持却未减弱,诚为可喜的现象。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