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媒体复杂说中国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5
新年这几天中国没出现让世界特别关注的热点,但对中国2007年的各种预测填补了这种平淡。美联社等许多媒体都预告了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七大,认为这将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次极好机会”。法国《中国风》杂志则从反腐败等社会角度出发,认为2007年是中国的“关键之年”。而经济则是世界媒体评述中国今年走势的重中之重,这方面的话也最多。另外,“尼日利亚开通与中国航线”、“中国工行收购印尼银行”、“罗马尼亚新建中国城”这样的消息纷纷出现在这几天,静悄悄地影响各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中国从1月1日起放宽对外国媒体在国内采访的限制,受到普遍欢迎。对中国的担心和抱怨这两天也有,来自英国伦敦的一条消息就忧心忡忡地说,“英国70%的高科技岗位将跑到中国和印度”。
2007年的“中国预想”
韩国联合通讯社1月1日推出了以“2007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预想”为题的特别报道,称正在奔向世界强国的中国,2007年将面临着很多机会和挑战。2007年的中国重大事件不断:秋天举行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为2008年奥运会的准备工作将进入关键阶段,7月1日是香港回归10周年,8月1日还是解放军创建80周年,还有新农村建设,中国“嫦娥1号”绕月飞行等。
美国媒体对中国的社会问题也进行评论。美联社报道称,由于2007年中国要召开“中共十七大”,中国在新的一年将把社会稳定作为最优先考虑,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合众国际社的报道则说,中国以新制定50多部法律来迎接新的2007年,如省级法院宣判的死刑必须在最高法院进行再审,新的法律包含有不少对人权保护的内容。
不过,美联社称,随着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2007年的中国将面临继续增长的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货膨胀率将达到2.5%。美国华文媒体《世界日报》则预测,“明年大陆房价料将下跌”,将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则对美中贸易关系发表专文指出,2006年对美中经贸关系而言是艰难的一年,但还不是很糟糕,而2007年将是关键的一年。由于民主党控制了国会,美中经贸关系将“危机四伏”,除非中国在人民币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取得“实质进步”。
最新一期法国《中国风》网络杂志发表了题为《2007年:关键之年》的社论,认为2007年中国充满挑战,尤其是内政方面。文章认为,中国正在进行打击贪污腐败的运动,结果如何尚难预料。因此,2007年将是关键一年。另外,中国的新政将努力避免极度浪费、环境恶化以及社会动荡。为此,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将是人们观察中国的一次极好机会。
不过,印度《论坛报》的一篇文章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持欣赏态度。星岛环球网1月1日转引的这篇文章说,“在管理人口和社会这个问题上,中国要比印度和其他人口众多的国家做得好。一个遵守纪律的社会是如今中国拥有的巨大资产。批评者或许称之为专制,但是请看看如下的事实:在街道的十字路口,只需一名手挥小旗、口吹哨子的志愿者,就能将熙熙攘攘的行人和自行车管理得有条不紊……这些都不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而是经过辛苦获得的成果。对于任何具有大国地位的国家来说,这都是值得效仿的榜样”。文章称,中国成功地平衡了传统与现代。中国政府不害怕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它知道中国人会支持它——这是任何国家所能有的最大资产。
中国因素在世界经济中“挥之不去”
2007年中国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还是将稍作“喘息”的问题成了世界各大媒体对中国最关注的议题。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预计中国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10%,这是中国连续第四年经济增长率高于10%。在2006年底美联社评选出的十大经济新闻中,“中国经济虎虎生风”排在第九,与排名第十的道指攀新高成为仅有的两个亮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曾在2004年的美联社十大经济新闻中排列第五,2006年重新登榜表明中国因素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已“挥之不去”。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发表评论称:“这种发展速度,使发展中的中国正朝世界上最富有经济体的国家行列(迈进)。”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在2006年最后一期发表专文称,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甚至连美国也越来越多地依靠中国。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今年1月2日发表题为《中国中产阶级消费高潮正在来临》的专文称,2007年“随着中国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品革命正在蓄势待发”。不过,也有完全相反的观点,英国广播公司1月1日的文章认为,中国人虽然收入多了,但仍然“捂紧钱袋子”舍不得花。文章说,“底层百姓原本收入就不高,把不多的收入全部拿去消费而维持低水平的生活了,至于孩子上学、医疗看病往往都没有着落,买新楼、驾私车、外出旅游更是一种奢望。百姓捂紧钱袋子,有钱不敢花,这就是现实。要增加整体百姓消费,唯有提高80%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而这还是要靠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解决,没有其他根治的办法”。
中国经济“热”得连国外一些专家都有些担心。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称,中国一方面需要创造千百万个就业机会,让民众分享经济迅速发展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须放慢脚步,以免经济过热。这就像是在缺少刹车的情况下,试图控制一辆超速行驶的车辆。
不过,也有反对中国经济“降温”的声音。日本《世界周报》称,过去,亚洲经济和日本经济的走势都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兴衰。不过,当不久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滑,美国整体经济也出现缓慢减速的趋势时,人们担心这会给日本经济带来极大影响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主要是因为,现在左右日本经济走势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经济。因此,一旦中国为防止经济过热而放慢经济增长,日本将遭受巨大损失。
还有一些人担心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进一步抢走他们的饭碗。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全球最大的IT业外包公司之一、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欧洲分部领导人托马斯的话说,英国IT业70%的工作将流向中国和印度。托马斯说,电子数据系统公司承担完成政府部门合同的8000名雇员中有六七成不需要在英国雇用。据称这一消息已经引起英国工会的极度关注,他们威胁将以罢工对待裁员。
中外了解将更加深入
除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外,更令国际各大媒体记者高兴的是中国新年放宽了对国外记者采访的限制。新加坡《联合早报》称,随着中国放宽外国传媒采访限制,境外媒体纷纷深入内地采访,一些外国记者已动身前往山东、内蒙古等地直接采访新闻。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有来自49个国家的319家新闻机构的606名外国记者常驻中国大陆,其中北京云集200多家境外媒体400多名常驻记者,还有90多家境外媒体100多名记者常驻上海。近年来每年都有3000至5000名外国记者赴华采访。《读卖新闻》上海支局长加藤隆说,尽管北京和上海分别是中国政经中心,但仅限于此显然无法认识中国全貌。合众国际社也认为,外国记者采访时再也不需要省级部门的文件,也不需要由中国官员陪同。中国放宽对国外媒体采访的限制,将能使国外读者更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中西部的真实情况。
外国记者正在更自由地深入中国内地,中国人也在悄悄走进世界的深处。“德国之声”注意到,正在为本国劳动力大量流失到欧盟发达国家而着急的罗马尼亚,开始出现新的中国城。据报道,自1989年以来,已经有200万罗马尼亚人离开了只有2000万人口的罗马尼亚。现在,当地人发现,在急缺工人的工厂近来出现了许多中国工人。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城边,已出现了一座小小的中国城。
远在非洲的尼日利亚新年第一天也高兴地迎来了中国南航一架从北京直飞尼日利亚第一大城市拉各斯的航班。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表示,这个航线的开通将改变世界航空业,因为它连结着亚洲和非洲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