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须关注留学生心理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5
日前,一篇《出国留学缘何心理出问题》在“留学指南”栏目登载后,有不少人来信来电说,小林的故事给小留学生的家长敲一把警钟,并问及小林以后的变化情况,还建议将此说事儿,以避免类似中国小留学生的悲剧再现。于是,便整理出下面几段文字。
反映中外教育差异
按理说像小林这样走出国门的高中生其实已经很懂事,完全可以与大人一起共商大事,然而,许多中国家长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这其中也反映出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美国人对待孩子,是从小把他们当大人对待,哪怕小孩子还不懂事,家长老师或长辈都要对他们耐心解释遇到的事情,而不能瞎编个故事或原因去唬骗他们。而中国家长对待子女,往往是到他们成年了,还把他们当孩子看,因此总觉得家长能作主的事就无需与他们商量。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观念,如父道尊严、家长作风、服从长辈等,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海外华人。许多中华传统强调尊重和礼貌,但多半是单向性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即小辈应尊重长辈,其中带有畏惧、服从的味道,而长辈则应爱护小辈,则也体现着施舍、恩惠的味道。这公式能否逆转或双向划等于号?即无论老少都要彼此尊重和爱护。恐怕并非所有中国人都能作到这点。
特别是在一些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的大事上,如出国与否、举家搬迁、给孩子转学、大人换工作、父母离婚再婚、家中有人重病或遇到大难等,家长没有事先通报及征求孩子的意见,实际上就是没把他们当大人看待,是不尊重他们。哪怕孩子的意见不见得能起决定作用,事先征询了他们的看法或对他们作出解释也会使他们感到未被遗忘。
防止误导行为性格
为此,我也曾问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是小林,对到美国读书又要搬家到人地两生的加拿大有何不满,估计年龄相近的孩子们会多些理解。我女儿说,小林不高兴去加拿大,因为他好不容易在美国刚交了朋友;但他更不高兴的是家长不告诉他,即便他早就通过听大人们谈话知道了家长的移民计划,但家长好像从来没认真地正面通知他。
接着,我又问女儿,如果你去开导劝慰小林,会说些啥?她说:“我告诉他不必介意,大人们做事从来如此,我的家长想干什么就从来不事先告诉我。”
听了孩子的一番话,顿时噎得我半天不知说什么。不注意征求孩子的意见,的确是我们做家长的通病。孩子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早就成长得很国际化。我们家长原先觉得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挺好,她从来不缠着我们家长,遇事没征求她的意见也没见她闹情绪,很让我们省心。但谁知这是培养了另外一种性格偏差,使她对许多事情都“不介意”了。她像不少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一样,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因为我们大人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孩子们干嘛要介意我们?当家长的应该明白,是我们大人的不正确方式误导了孩子的行为性格。
避免影响青春期发育
上次文中所说小林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应该时常听听孩子的意见与看法,随时了解他们的心事。小林的父母和许多华人家长一样,为培养孩子花费了极多心血,也付出了很高代价。他们放弃了国内大学的教授和领导地位,很大程度是为了让孩子能到国外接受良好的音乐培训和高等教育,小林在这些方面也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然而,因为家长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又没在重大事件上听取他的意见,使孩子对家长并不见得领情。
说起来,这种例子恐怕在中国的家庭中不算少见,我听过一些孩子抱怨说:家长一厢情愿让他们学这练那,试图让他们才学兼备、比赛获奖、上名牌学校等等,但都只不过想以孩子的成绩为家长的面子增光。而有多少孩子自己真的“介意”这些荣誉?对孩子们来说,更需要的是关怀、理解、友谊和快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经历着生理心理重要转变期的挑战,荷尔蒙的变化会使他们情绪失控、多愁善感、或忧虑或暴躁或逆反。如果家长们不理解孩子此时的情感需要,反而对变得讨人嫌了的孩子多加斥责或听之任之,会对孩子的正常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后果可能波及孩子一生。
可以说在青春期迁居异国或远离家长的孩子,更经受着身体和环境双重巨大变化的折磨,他们承担的精神压力比不太懂事的幼儿和已经成熟的大人都要沉重得多。如果家长们打算带孩子来海外,并有可能选择时间的话,最好避开这段青春期年龄段。当然许多情况下,孩子不得不在这阶段出国,那么家长就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家长们在对孩子的学业才艺提希望加压力的时候,也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恤他们心理成长的需要,才有利于孩子“情商”的发展。如果因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使本来很好的孩子心理成长发生偏差,难道家长们不会遗憾终生吗?
切莫误解心理辅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林的那段经历,可谓是因祸得福,对他日后的全面成长不无好处。一方面因为小林是个本质很好的孩子,聪明好学,通情达理,性格也健康开朗,所以暂时的感情失落并没有给他造成永久创伤,反而因在关键时刻获得及时指导使他的心理素质得以加强,在青春期为他上了重要一课。他很快适应了加拿大的高中生活,后来就读于加拿大一所名牌大学,不仅学习优秀,处世能力也不错,很有人缘。
当然,另一方面也因为小林的父母属于开明又善于学习新事物的家长,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注重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在初到加拿大需要安顿、定居、求职、谋生的艰难时刻,家长都没有再忽视孩子的心思与意见,而是全家分享甘苦。到了孩子该上大学时,更充分尊重他自己对学校及专业的兴趣与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孩子健康成长,小林的家长在欣慰之余,至今仍然感谢美国学校具有专业素质的老师和心理教育专家,他们的及时发觉不仅帮助孩子防患于未然,也教育了家长,使当父母的心理素质也有所加强。许多中国人爱面子,有的家长们生怕孩子接受心理辅导会被别人笑话。但当时小林本人与心理医生谈话后反而挺高兴,得意洋洋地拿着心理医生的名片,像是交了个新朋友,将来有机会就可打电话聊天。当父母的不能不佩服专业人士的本事,也扭转了自己对心理辅导的误解,理解了人生的快乐比面子重要得多,大人们也上了一堂心理教育课。乃至他们全家到加拿大后,无论遇到顺境逆境,都能坦然处之,其中也少不了来自已经成熟了的儿子的鼓励意见和实用帮助。
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懂得,作家长的责任,除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柱与帮助。这就需要经常与子女谈天交流,了解孩子的看法与意见,切莫忽视孩子们的心思、情绪、和行为!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