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中国留学生呈现多元化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4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给留学生分分类,这个想法其实经常挂在我们嘴边,但乍一说起,我们又往往很难概括起来将自己归类,前日看到这篇关于留学生类型的报道,倒是引起同伴们中不小的争议。
以国籍来划分类型,无非是在区别留学生不同的社会和家事背景,这是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在基因以外决定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主要来源。
我想这份报告分析的初衷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追溯起来,seeker--香港留学生基本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背景,与西方不同的是,他们还保有些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孩子优生优待的想法,故而要求不高,他们的孩子也会继续保持中产阶级生活;gekko--算是社会偏上流阶层,他们想用自己的实力来超越父辈;bono里一提到美国留学生,就让人一下子想到了美国梦,那是一个时代美国人的特征,自由开放充满机遇,也象征着那种进取的理想主义精神,看来他们是自己为了个人深造有所成就而选择留学的;kid和surfer是明显一群家庭条件好,不由自主被送出国的学生,就像这名字起得,心理并不成熟,生活没有目标。
这些其实都在证明家庭背景与教育对一个孩子长成的影响。而以国际划分未免过于笼统和狭隘。不过我想这份报告在一个侧面,如上所述,表明了,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负担子女留学的人群的特征。但这对于关注留学生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中国留学生的多元化程度就很难以地域理论来分析。
学习和享乐
我的朋友曾经开玩笑地把中国留学生分为两派——镀金派和学术派。前者每天漫无目的,追求享乐,学习也较一般,即使在很好的大学里,也基本属于kid和sufer;后者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包括seeker、gekko和bono。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居的规律,他们也自然形成了校园中的两派人,一派人每天在想着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一派人每天在为自己解答十万个为什么,在想自己该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这看似极端,而校园里也确实在逐渐形成这样两个棱角鲜明,甚至对立的团体。在国际化严重的伦敦大学中,中国人越来越多,倒是衬托着外国人越来越本分,对欧洲联盟国以外地区相对高昂的学费也使得亚太地区的留学生和其他留学生的背景差距越来越大。而在这个华裔团体中,除了马来和新加坡人大多一如既往地安分踏实努力学习,除去BBC身份单纯些,中国,包括内地、香港、台湾来的学生很少是家里没什么背景的,不然也很难负担孩子出国。
所以说,如果真有一份中国留学生报告,我看倒要分成三类,一类是从小在英国长大而也在这里上大学的,他们和本地人更为相似;一类是硕士、博士才来英国深造的,他们的目的性强而性质也相对简单;最后一类是GCSE、A-level就来到英国或者本科直接就读于英国大学的学生,而这一类几乎就是个鲜明的中国富有人群下一代生存实况报道,不仅在英国,在世界上其他中国留学生遍地开花的地方也同样适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