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名师澳洲行:生活选择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3
人们常常会因为忙碌而失去方向感。如果人生是沧海中的一叶扁舟,漂泊中充满着不确定性,那么经常性的总结,就好像罗盘,不断校正方向,期待能更贴近自己的目标航线。虽然很多时候个人的努力在生活的惯性和偶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并不等于我们可以主动放弃对生活的掌控,不应因为忙碌而让总结成为奢侈。凭空用头脑勾画出一个未来当然最好,但是文字也是探索内心真实需求,寻找prefer的life style的不错方式。
出国之后,人自然会有国际化的感觉,因为站在另一个大陆,隔着太平洋看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熟悉的生活空间有了切实的benchmark。在国内的某个很小的圈子中看身边的中国,夹杂着媒体各种用意的引导,会让我们对所生活的环境产生错觉,沉溺在一个comfortable box中无法自拔。被环境同化,还是增加在与环境谈判的筹码,无疑选择后者,那么经常性的think outside the box就成为必须。
澳大利亚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干净整洁的生存环境。大风天气你也不会因为沙尘而感觉呼吸困难,因为根本没有沙尘可飞;公车上的座位,甚至机场和宾馆的大厅里铺的厚地毯,路边的草坪,坐上去时都不会因为担心脏而心生犹豫;晴朗的天气里,大面积的草坪上总是有人日光浴;随处可见的鸟儿与人和平共处。悉尼城区规划的很好,到处给人合理有序的感觉。周遭的一切都让我们好奇,同样的地球,为何他们可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澳大利亚是个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基本标志就是对人一生的基本需求保障很好,人的衣食住行,就医,养老和教育都容易达到比较满意的标准,比如对所有新移民的子女,政府会资助专门机构提供免费语言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澳洲生活,我们参观的Cleveland Street Boys High School就是这样的机构。另外一个国家发达的标志就是处处以人为本,而且尤其注意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在澳洲,人行道,公共交通工具,停车位,电梯,洗手间,各种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助残设施。这种理念甚至也惠及动物,动物园中多数的动物都是老弱病残,它们来动物园是为了安度晚年。同样,澳大利亚的市场经济活动也非常合理,比如攀登悉尼大桥,白天爬,傍晚爬,夜间爬,平时爬,节假日爬价格各不相同,产品细分做的很好;又比如参观动物园,每位游客都可以领到一张卡片,参观某种动物时,可以在卡片上加盖这个动物形状的印章,参观完毕后便拥有盖满各种动物形状印章的卡片,让游客有良好的参观体验,服务做的用心到位;还比如参观蓝山的时候,游人道和自然景观完全分开,自然景观丝毫不会因为人类的出现而受到影响,旅游资源可持续性使用做的非常好。
澳大利亚是个移民国家。历史上,人烟稀少的澳大利亚为了防止亚洲的同化,开始允许白人自由移民,这非常容易理解,假如全体中国妇女稍微努努力,每年就能多生出一个澳大利亚,面对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小小澳国岂有不怕之理?后来澳洲人发现不仅要靠近朋友,更要靠近敌人,于是允许华人移民,黄潮开始涌入澳洲。走在悉尼主干道乔治街上,我们随机统计迎面而来的10个人,至少有5到6个是疑似华人;而我们观摩的移民语言课堂,17名同学中11个是华人(其中有一个是台湾妹妹),两对沙特夫妇,一个泰国小帅哥,唯一的一个白人来自列支敦士登,so tiny的欧洲国家。华人的勤奋和智慧很快在种群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一个旁证就是中国城雄据悉尼市的黄金地段。
不同移民文化的融合使得澳大利亚社会具备很好的包容性,因为地广人稀,每个人的生理空间都很大,大家更关心自己,少有时间互相比较,减少了互相歧视的可能。在街上,你或走或停,或站或坐,都不会有人注意。只要不干涉别人生活,你可以活的无比自我。因为人均教育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丰富,澳洲的国民教育程度很高而且教养很好,日常生活中被帮助和乐于助人已经成为习惯,我在澳大利亚问路时从来没有遭到过拒绝或敷衍,在路上发生偶然身体接触时,老外的sorry永远比我更快,我的护照,钱包和笔记本电脑遗落在公共教室时,热心的澳人Jill在帮助我求助时,在电话中焦急的说disaster这个词的表情和感觉,至今想来仍然让人心头暖暖。
发达国家硬币的另一面就是,规则过细,甚至有过度规范(over-regulated)的感觉。室内不许吸烟,阳台不许晒衣服,很多公共场所,比如重要街道,都是被24小时监控的,所以街上很少见到警察。可能是因为违规的成本很高,比如公车逃票的罚金是200澳币(大约相当于1,200元人民币),大多数人都习惯性遵守规则,当然处于金字塔看不见的顶层的人仍然能够例外,像报纸上读到的澳洲富豪,酒后驾车撞死人,居然仅仅被判在家服刑。因为规则已经比较完善,社会有序运转,创新空间有限,加之人口基数小,整体消费能力偏小,感觉悉尼的商品经济不够红火。整个社会似乎也不需要那么多工作量,人们的工作极其清闲,比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只有工作日上班,朝九晚五,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上午有coffee break,下午还有afternoon tea时间。周末多数店铺关门,人们在家陪伴家人或者居家出游,使得在稍微偏僻的街区,即使是正午时分也很难见人。发达国家的另一种解释就是已经发展结束的国家或者发展速度放缓的国家,我相信几年之后再回悉尼,仍然不会感觉错过了历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人们生活的过于轻松,容易导致庸懒,我仅仅是在悉尼小住半月,回国后都明显感觉到工作热情的衰退。懒惰的民族很难成为强大的民族,如果让澳大利亚和中国死磕,它肯定不是对手,随便找中国的一个省,每个人抱两个篮球,游到澳洲就直接殖民占领了。
澳大利亚是个年轻的国家,文化积淀有限,我感觉人们生活的相当无聊,电视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频道,书店里的书籍通常以打发闲暇时光为主,比如园艺和占星。因为缺乏历史,所以稍微跟历史搭边的东西都被精心的保存着,在悉尼大桥旁,通往岩石集市的路边有一块空地,上面堆满了建筑残骸,周围用铁丝网圈起,我本以为是拆除旧房屋的工地,但是看到铁丝网上的铭牌才知道这是第一批白人在澳洲的定居地,政府圈地保护作为纪念。
反观中国,情况复杂,很难一言以蔽之。国人的生活水平从衣不蔽体到富可敌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水平到2046都有。因为人均自然和物质资源少,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压力很大,骨子里或多或少有一种危机意识,甚至错误的认为别人的幸福会导致自己的不幸;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国人生活中眼见耳闻的不顺心比比皆是,极大的影响了幸福感;因为国家落后太久,人们容易急功近利,包容性很差,我们去交涉教师培训内容时,下意识的显示出critical or even mean的态度;因为地虽广但人更多,人与人之间生活的太近,共振严重,而且中国人价值观一元化,人们的幸福源于比较,关注他人甚至胜过关注自己。如果说澳大利亚人活的是自然,人均资源贫乏的中国人活的就是物质,但是当我在悉尼大学草坪上的秋千上试图重新体味童年快乐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而是心理安全感和对幸福的正确理解。看看镜中的我们,教育资源的稀缺加上教育导向的失误,比如好人没好报的强大示范作用,中国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性的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以为我们能代表高素质的中国人,结果在一天之内,我们同样演习了大部分中国人在国外常犯的礼仪错误,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和服务人员说话时语气会不自觉的有些rude,不排队,迟到,当众嚼口香糖,很少lady first。
生活方式的比较,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偶然碰到的那个华裔出租司机17年前会放弃国人看来不错的卫生部的工作,来澳洲开车。近些年的留学生在澳洲求学后,已经习惯了澳洲相对舒适的生活,面对回国后将遇到的巨大的就业和收回留学投资的压力,设法留在澳洲是很自然的选择,这使他们的生活无比实际。所以当唐人街上一家饭店的70多岁的华裔老板吹嘘自己刚刚移民的25岁的华裔女朋友的时候,当回国店的华裔老板展示她的小韩国女友的时候,我有的只是理解,华人在国内也许仅仅是利益之争,但在澳洲就是身份与生存之争。通常第一代移民很难谈的上幸福,一切从零开始,有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全家的感觉。在成长期已经熟悉国内生活方式的新移民,物质生活虽然相对舒适,却很难对周围的人或环境产生亲切感。我们问路到中国留学生的时候,他们特别的亲切热情,抓住机会跟我们的女团员们攀谈,在悉尼这个出门碰到袋鼠几率比人大的地方,人太容易孤单了,男人太容易孤单了。富人区中也有奋斗多年的老华人,一辈子的努力换回了豪宅和名车,也许就是很多澳洲移民的终极目标。
如果可以选择生活方式,你会选择移民澳洲么?你对自己在中国的社会地位有清晰的认识么?你受歧视和欺侮么?你对自己在中国的未来有信心么?你对父母在中国的未来如何设想?你想为你的子女创造什么样的环境?你喜欢澳洲的生活方式么?你的父母子女喜欢么?我想,背对大历史,人只能活在一个很小的时代当中。没有经历过黑暗,就永远不知道光明的可贵,为了更好的体味幸福,品尝痛苦是人的必修课,因此,活在变化社会中的青年,无疑可以经历更多,虽然风险和机遇并存,但是努力的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三十五岁之后去澳洲重新奋斗,养老养小,当然前提是,你有能力让自己有选择。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