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漫谈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漫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3

  笔者有幸于2003~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常春藤盟校之一、位于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该校创建于1754年,在美国综合排名前10名,出过很多杰出人物和诺贝尔奖得主,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它位于有“世界之都”(Capital of the World)称号的纽约市,得地利之便,视野开阔,生活多姿多彩。哥伦比亚大学既是一所传统的、学术气氛浓厚的大学,又因溶入纽约大都会而能配合社会脉动,思想自由,创造力十足。在这样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学习,确实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受益良多。
  
  学制特色
  
  笔者所在的教育研究生院(Teachers College,以下简称TC)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方面的综合研究生院,在1996~1998年连续三年蝉联全美教育研究生院第一名。TC实行的是学分制,要获得硕士学位,需选修36个左右的学分,最后做论文,约两年时间完成;要获得博士学位,需选修90多个学分,然后做论文,时间5~8年。

  私立大学的学费都很贵,而且每年看涨。目前TC的一个学分大约900美元。另外,每学期学生还需缴一些其他的费用,如选课费、资料费等。文科学生很难申请到全额奖学金,至多只能申请到减免一点学费之类。相比较而言,理工科的学生则要幸运得多。一旦被录取,几年内的学费、生活费全由导师提供,花的是导师的科研经费。所以导师常被称为 “boss”。留学生们当然也可以申请勤工俭学 (part-time job)。在校内的工作有助教(TA)、助研(RA),或在图书馆、机房等处打工,但毕竟职位有限,不是每个人都能申请到。在校外的工作形式则更多,但需有打工证明,即平常所说的合法打工。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打工时间一周不能超过20小时。

  新生注册后,即可得到一个校园email,以后与教授、同学等的联系都通过这个email。TC的课程管理都在网上进行。学生们在校园网上选好课以后,各门课的教授便把选课的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班级。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 Classweb。教授把一些补充材料如讲义或通知等都挂到网上,供学生们自己下载。有时学生们也可以在网上与教授讨论问题。没选某门课程的学生则进入不了其Classweb,享受不了其资源。
  
  重实际且多样的授课形式
  
  美国大学的课堂不只局限于传授书本知识,教授们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给笔者印象较深的一门课是一位著名教授有关社会语言学的课——Language, Society and Schools。我们需阅读教授开出的大量相关的reading list,而后在课堂上与教授讨论,每人都要发言。除此之外,教授还根据不同的语言背景和兴趣把学生们分成许多小组。美国的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外国留学生的比例很高,加之美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我们这个班几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于是班级被分成西班牙语组、法语组、日语组、韩语组、意大利语组、阿拉伯语组等等。笔者来自中国内地,和一名来自中国台湾的留学生,还有一个会讲中文的美国学生三人自然组成了中文组。每个小组的任务是课后在纽约市对自己所负责的语言使用状况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据此写出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即是本门课程的期末论文。因此,各小组都很认真,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者的中文组三个人,分头对纽约市的三个中国城进行了多次的采访和调查,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最后三人在一起做group work,合作写出一篇论文上交教授。可见,课堂教学是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每门课在学期结束前学生们都要分批做 Oral Presentation(口头报告),即口头讲述自己的论文,配以PPT(演示文件)。本门课也不例外,在期终时各小组轮流做Oral Presentation,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发现与收获。最后各小组都把自己的论文上交教授评定成绩。其实,教授的这门课即是她的一个研究项目,称为“纽约市多语环境研究”(Multilingual Ecology in New York City)。这样教授既开了课,又获得研究所需大量的调查数据,学生们也通过这门课学到了许多知识,真是起到了“一箭三雕”之效果。

  美国大学的授课形式是多样的,除了正常的class外,还有seminar(研讨会)、 workshop(讨论会)、 roundtable(圆桌会议)、inquiry group(讨论组) 等等。教授们在课堂上也很随意,不是很古板、一本正经的。笔者参加了一个博士班的seminar,教授是一位年纪较大的女士。该seminar是晚上上课,教授可能工作太忙,每次上课都带着晚饭(快餐)到教室,一边吃晚饭一边听学生的Oral Presentation。每次上课由一个在读博士生做Oral Presentation,主讲自己的毕业论文,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教授进行点评。有时候,因房间暖气太热,该教授便干脆把皮鞋脱掉,扔到一边,穿着袜子踩在地板上与大家一起讨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觉得很自然,没有什么不妥。常听说美国人不重形式,崇尚自由与随意,由此可见一斑。笔者也参加过一个inquiry group,这严格来讲不是一门课,而像座谈会一样,人数不是很多,都是在做毕业论文的博士生。大家定期来到教授的办公室,围坐在一起。每次由一个学生提出自己在做论文期间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请教授给予帮助与解答。大家都各抒己见,群策群力来帮助该学生解决问题。除了以上所述各种正式或非正式课型外,TC每个学期都有很多的学术讲座。越是著名的大学,学术交流活动就越频繁。在讲座期间,底下听众绝无交头接耳现象,因为那样的话就是对主讲人的不尊重。大家都静静地听。讲座结束后,提问却很踊跃,纷纷举手提问,但往往因为时间关系,只有部分提问者能获得机会发问。美国人听讲座的习惯非常好,显得很有素养。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中国留学生们生活简单,主要是因为功课太紧,学业压力大,平时没有时间去参加一些party等社交活动。其实纽约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校方也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如International Cultural Festival(国际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很多,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都展示出最能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的节目,如歌舞、器乐演奏、书法等。更重要的是文化节上有各国美食供大家免费品尝。老师和学生们,只要有时间,都可来领略一下多元文化的风采,当然也免不了大快朵颐一番。

  哥大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UCSSA)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团体,经常为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们举办一些联谊活动。逢中国传统佳节像中秋节、春节等,活动规模更大。CUCSSA每年一度举办的春节盛大联谊活动是美国东部地区高校此类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在全美国高校中也小有名气。该活动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来自美国东部及其他地区的中国留学生。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大使及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代表团团长等每次都出席并讲话。今年即迎农历2007金猪年的春节联谊会更是盛况空前。CUCSSA史无前例地联合了常春藤的八大名校共同举办,将该活动命名为“Ivy League Chinese New Year Party”(常春藤迎新春晚会),举办时间是公历2007年2月17日晚(即中国农历2006年的除夕)。此次活动规模超过了以往历届,在美国高校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舒适丰裕的校园生活
  
  在哥大学习,笔者也感受到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富裕的物质生活。教室里环境都很优越,地面要么是打蜡,要么是铺上地毯。所有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装有暖气和空调,室内一年四季都保持恒温,甚至有些过头。冬季室内暖气开得像夏天一样热,而夏季室内空调又打得像冬天一样冷。美国人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美国梦”的思想,即凡事都要“more than enough”(极大丰富,惟恐不足)。TC在每个楼层都设有无人管理的复印室,24小时开放,复印纸成堆摆放。教职工随时可复印,印多少都没人管。

  另外,在美国,最便宜的恐怕就是吃了。因此,无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经常有吃的。学校每逢办讲座或其他活动,通常都有小吃和饮料,人人都可以过去品尝。中国的留学生们很节俭,经常互相传递信息,比如明天哪个系有一场讲座,到时大家都去大吃一通,这样就可以省一顿饭钱。TC有一著名老教授,因是单身,大概自己嫌做饭太麻烦,也加入到留学生们的吃喝队伍。所以如果哪个系有讲座,人们通常也会看到该教授的身影,这一时在留学生中间传为趣事。

  美国人生活富裕,但也不会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很热衷于各种慈善活动,在学校里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每年的下半年即秋季学期,校园内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因为下半年美国的节日最多,比较大的节日如Halloween、Thanksgiving、Christmas以及New Year’s Day等等都接踵而至。大家都兴高采烈,忙于过各种节日。此时,学校也会适时推出一些像Food Drive(捐食物竞赛)等活动,鼓励大家在自己过节的同时,向一些需要关注和帮助的人群献上爱心。

  以上零零散散写出的是笔者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的一些见闻和体会。相信读者朋友们如果以后有机会到那里求学或工作,亲身感受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多元的文化气息,定会开阔视野,受益匪浅,体会更深。 (编辑:敖霞)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