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如何变成爱心社会的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3
一个社会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缺乏爱心,完善的制度也很难补足。那么这个爱心怎么来?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香港,父母牵着孩子在地铁口募捐,父母与孩子一起在社区里做义工,这是每周末出行最常见的一幕。因此,慈善事业不仅可以帮助一些困难的人,事实上也在建设一个爱心社会。
我对香港慈善事业的了解始于第一次捐款。那天,我带宝宝前往“少年中心”旁边的游戏场,一位女士牵着两个孩子走过来,她用粤语跟我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见我听不明白,马上改用普通话解释说,他们在为慈善事业“筹款”,随后,又诚恳而体谅地说:“你刚来香港就不要买了。”她塞给我一些宣传单后转身离开,我坐下来浏览这些宣传单,它们图文并茂,介绍这个慈善组织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的帮助和服务。我忽然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出一份力,于是折返回去找到那位女士,表示我想要买一只“旗”,但囿于经济原因,我只能出十元港币。女士露出非常开心的表情,对我说:“你有没有零钱?一元两元都可以。我们并不是要人们出很多钱。”我找了一枚两元硬币给她,她很开心地给我衣服上贴了一只“旗”。香港的慈善团体在募捐时都会准备这种标志画,周末时在街上可看到许多人的衣服上贴着它。它带给人特殊的荣誉感。
香港的慈善事业无处不在。每一栋公屋和社区旁,都摆放着不同团体设置的旧衣物捐赠箱,许多商场和公共场所都设置了赈灾的捐款箱。此外,社区的服务中心也让人印象深刻,它为社区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免费的上网、书籍借阅和玩具借用服务,并且全年不断提供家庭主题的讲座,以及各种青少年参与的集体活动,比如野营、义工体验、参观博物馆等。中心组织的大多数活动,报名参与的小朋友只需缴付非常少量的费用,其中一些活动经费是议会赞助的。内地发生雪灾的时候,香港一个慈善组织就在春节前放弃休假进行募捐,他们没有直接将钱寄给灾区政府,而是派员亲自过去为灾民购买粮食,发放到灾民手中。同时他们还会留心政府救灾体系中的缺陷,并且提出一些很具体的改革建议。
根据香港青年协会2002年发表的研究,93.7%的人曾经在年内捐过款。除了直接将钱捐给有需要的个人外,香港人每年通过团体捐款800多港元。
除了募捐活动外,义工活动也是香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香港的社会福利署在香港推动一项全港性的“义工运动”。香港的义工不仅要出力,自己还要掏钱,特别是旅行的费用。他们去内地进行志愿服务,通常都是自己承担来回路费。即便这样,人口约700多万的香港有近50万人登记为义工。一位香港人告诉我,每次她去参加义工活动,回来后都跟孩子分享。因此,孩子也一直希望能成为义工。
就这样,香港不仅成为全球知名的慈善事业发达的地方,即使香港的刑事犯罪概念覆盖的范围远比内地广泛(如高空坠物、独留幼儿在家均为刑事犯罪),但其整体犯罪率却很低。(编辑:HD)
来源: